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电视”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电视”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生活中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电视来讲,无疑是个娱乐消遣的产物,可是电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或者说是形成的现象,已经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本文着眼于电视以及电视所带来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及电视是如何在这些现象中完善自己的以及努力的自我批评的。

关键词:观察;文化;批评;监管;观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6-01

一、电视的定义

详细说来,“电视”在不同观察角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电视”首先是“利用电子设备传送活动图像的技术及设备,即电视接收机”:“电视”是基于信息传播需要而产生的“利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现行社会体制中的管理机构,也是在一定意识形态下形成的体制系统;“电视”还指具体的电视节目,除了新闻、体育赛事等典型体现其媒介特征的内容,还包括电视晚会、电视剧等电视艺术范畴之中的节目类型等等。

二、电视构成文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电视也构成了当今主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也成为主要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重要指向之一就是电视,之后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叹息到美国多年来轰轰烈烈的“反电视运动”,电视一直在批评声中前行。

但是在电视的自我完善中,也出现过电视的自我评判,如央视较早前的《精品赏析》,每期节目都会选择相对而言的电视精品,以主持人介绍、主创阐述、专家嘉宾评论等多种方式,对作品的创作手法、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但由于节目本身是以“欣赏”为出发点,即便偶尔涉及到创作上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但总体看来,仍然缺乏批判性思考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显然,这离真正的电视批评还有很大的距离。电视迫切需要“自省”,需要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只有以更为主动的姿态介入电视批评,才能真正体现出电视的艺术价值和产业活力。

中国电视发展几十载,也不缺乏监管之道和批评之声。行政主管部门紧握对电视节目“生杀予夺”的权力,占据着电视批评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能对节目的制作播出产生直接影响的批评是收视率,但很多时候,电视是以“娱乐至死”的代价吸引着观众,盲目迷信收视率只会使得电视的“副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其他的还有来自于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或普通观众的批评,但或限于权限,或困于手段,这些批评话语总是难以传递出应有的分量。“电视没有文化”、“弱智的中国电视”——几乎只有在平面和网络上才能看到这样的警醒,然而这对于电视而言,也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三、电视的改变趋势

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兼具高传播力和高公信力的优势,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和批判社会失范行为。电视在舆论监督时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影响,是其他媒介形式难以比拟的。同样,电视也应该使用“舆论监督”这把利器来监督和批评自己,从而更好地引导自身的发展。通过相应的电视栏目展开的电视批评,能把创作者、评论者、观众聚集在一起,平等地讨论节目的创作和效果问题。除此之外,经由电视进行的批评本身还可能成为电视批评的对象,引起更多批评的声音,这对于营造活跃的批评氛围、丰富电视批评理论有着极大的意义。

电视业内还存在一个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批评就等同于批判。其实不然,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鲁迅也说过:“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我们的电视不仅缺乏对自身的批判,更缺乏对自身肯定。这种肯定在根本上又不同于自我炒作式的吹嘘宣传,而是一种理性的经验总结和推广。面对多方面的压力,电视媒体更应该发挥主动性,用表扬支持和保护那些体现电视社会价值、符合最广大观众利益的节目,让其长留、长青于荧屏之上。

四、结语

如果我们愿意暂时抛却电视带给我们的肤浅而虚假的欢乐,愿意从更深刻的角度考察电视的出现,我们就会发现,当电视开始接管文学的角色时.公共话语的重要性、精确性和价值就开始毁灭。同时电视自身成熟的批评,不仅能帮助电视重塑自我,还能让政府逐渐摆脱监管上的两难和尴尬,形成良性循环的创作氛围和外部环境。社会在不断的破坏与重建中进步,同样只有经历肯定、否定、再肯定,建设、批判、再建设这一次次的反省和磨砺,电视才能在它的技术水平、艺术水准、社会功能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电视是一把利刃,在社会前进的道路上,它劈荆斩棘,革除桎梏;同样也可以反转刀刃,为自己修枝剪杈,切下毒瘤,在经历清醒时的短暂阵痛之后,电视必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8623.htm.

[2]赵玉明、王福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普希金.论批评[M].自《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