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学结合”视野下的学生骨干培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学结合”视野下的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是认识和理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新时期,以社会实践的大背景为切入点,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探索与时俱进的学生骨干培养途径,是高职团学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质性举措。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生骨干

一、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一大批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并逐渐成长为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企业,它们不但掌握了先进技能和技术标准,还具有与国际接轨的实力,由此,这些企业对人才的类型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在此大局势下,高职教育需对接社会和政府的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训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实际要求。培养掌握丰富的理论水平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的人才,是适应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不但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持,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才保障,在促进人本教育以及教育公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获得从事一门职业的能力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靠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培养是不足以将学生塑造成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反之,单一的依赖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只会给学生带来狭窄的眼界等问题。高职学生培养应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实操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的反思。学习知识技能与获取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相结合,这也是当代高职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共同方向。我们称之为“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2],也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校企双方在“人才”问题上逐步探索到了共同点,这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彼此的认同。校企合作是综合运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的大融合,采取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方式,通过校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办学形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主体上,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和共担风险。

二是对象与师资上,学徒具有双重身份,接受两类教师的教育。即在校是正式学生,由学校派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企业是正式员工或准员工,由企业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在企业岗位上进行相关技能方面的培养培训。

三是学习方式与时间上,以“学校课堂教育+岗位师带徒技能培训”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既继续发挥传统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一对一的优点,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课堂班级授课制的长处,进行集体授课。

四是学习内容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的完全对接和融合,并将职业技术与职业精神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多岗位上学习,切实提高学徒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适应现代化规模大生产的需要,培养既有较强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实用人才。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的若干思考

1、关于学生骨干角色转换适应力的思考

在“2+1”、“1.5+1.5”或是“1+1.5+0.5”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大多数学生骨干对于角色转换的心理落差比较大。其主要表现有,其一,由原来在校的骨干分子变成企业里面被支配的一员,失去了原有的在学生群体中分配工作的主干地位。其二,学生骨干也不乏是温室培养起来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及调整能力较低,对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应变解决能力较差。其三,在校养成的“学生官”意识较强,学徒角色转换适应较慢,缺乏沟通与合作精神的个人表现欲望强烈,常常自以为是,一旦自己的工作学习被误解时,就会一蹶不振。

2、关于学生骨工作干能力的思考

学生骨干培养的宗旨应是具备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结构化的系统能力养成。在校期间,通过本职岗位的工作获取提升自身综合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资源是学生骨干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但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他们误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群体,在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上片面的强调个人能力发展,只注重实现自己的优势,而忽视弥补自己的弱势,而且是以牺牲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有些学生骨干严重忽视文化知识的储备,一心埋头学生事务工作,虚度了空闲的时光,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但不利于用先进理论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也有些学生骨干学只注重储备人文知识,但是不善于运用,致使科技能力水平较低。

3、关于学生骨干社会化意识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中,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都逐步被社会化,以社会的评价标准看待各类市场活动存在的价值。不可避免的是,学生骨干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潜在意识也被进一步的激发,特别是在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骨干获取各类社会信息的渠道出现了空前的扩增,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化意识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产生自我设计欲望、务实倾向和关注自身发展的功利化思想,个别学生骨干身上甚至存在“泛功利化”现象。社会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骨干是真心想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中的工作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同学服务。但也有一些学生骨干的目标不专不稳,动机不纯。有的只是为了取得入党的资格,有的是为了具备一套“合法的外衣”在学生中间做生意,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学生员工中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企业福利。此类学生骨干,对在校生、企业学生员工中的违规违纪现象不但不会批评指正,甚至还会以此作为学生之前的情感买卖,欺上瞒下,损坏学生骨干的模范形象。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方法探索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联合、工学交替、双师培养、岗位成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校企联合文化氛围去感染并且时刻熏陶着大学生的意志、价值和综合能力系统,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影响。

1、调整学习方式,推进校企融合教育

高职院校在以往学生骨干的培养中,更多的是在学生求学、工作上关注他们的成才成长教育和意识形态健康教育,而很少涉及到学生课余空闲时间的各类活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和发展是学生成才的一笔财富,可以成为他们顶岗自我修炼、自我充实和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生命乐土。充分运用企业和校园的双师平台,从以往的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将对学生的关注从在校的学习、工作领域延伸到企业教育;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发展到企业课堂。以结构化的“工学结合”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培育、凝聚和陶冶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角色适应能力为宗旨,合理运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活动,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校企融合式”[3],引导学生骨干回归到零起点的学生身份,以平和的、建设性的心态投入学习工作,适应由单纯的学生到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

2、以企业文化为主题,保持理论培养工作的延续

“青马工程”实施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了新的突破,学生骨干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作为先进理论的传播中介,他们是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生引领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骨干经过在校期间的锻炼和培养,已是学生群体中接受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先行者,也是具备“政治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实习期的学生培养工作侧重点在于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相对忽视理论学习的延续,因此,他们原本一直在努力提高的理论知识,可能会随着角色的转变而被淡化。所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加强自我剖析、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导师教学、顶岗实习,在企业积累工作经验和各方面能力,充分协调好学校派遣老师和企业师傅授课的分工,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开展理论知识学习。

3、丰富企业培训途径,加强培养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改变了高职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评价制度,也提出了新的组织活动行为方式和动员方式。新时期,在内容上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具备新颖的理论性和朋辈认同性等特征;在途径上,为实现预定的学生骨干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应相互传递有效的信息,争取师傅与学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协作,广泛动员企业和校园的一切资源,引领他们在表达方式、工作思维和方法上的自我锻造提升;在形式上,学生骨干会受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影响,反则,社会的各方面事物也要受到学生骨干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应处理好校外实习与校内授课时间的关系与校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工作关系,即“合作教育理论,通过岗位职业训练与学校理论教育及实训结合,为各行各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职业人的人才培养方式” [4]。首先,学校应派遣具备先进理论知识的教师团队进驻企业并按照培训计划实施理论教学并考试;再则,作为主体的企业应派经验丰富的师傅承担相关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并建立严格的理论实践考核制度,结合社会需求与政府引导,激发学生骨干的学习欲望。

4、加强校企对话,培育关键能力

关键技能,关键能力,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等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生骨干培养应参照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有规划的预测市场需求,遵循校企统筹管理,将各方面的学习工作延续到实习系统中,做到教与学,教授和实习不脱节,挖掘学生骨干关键能力。关键技能是学生关键能力构成的重点,所谓的“关键技能,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 [5]。关键能力培养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实现自我超越和新型教育模式自身推陈出新的核心,这也是校企合作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总而言之,在“工学结合”的大局势中推进学生骨干培育工作是高职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大融合的实质性要求,为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它既是高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宣告结束。相反,没有与时俱进的学生骨干培养方法,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越的实践培育基地,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就不可能有万众一心全面实现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劲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3]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4]汤川,汤毅平.《德国工学结合途径与我国2+1途径的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5]芮小兰.《中西方学徒制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前沿,2008(6).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