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新常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否则很难与时俱进抓好工作。
新常态下,平顶山汝州市与全国、全省一样,面临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共性问题,同时也有自身比较优势,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汝州市面临的压力更大: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传统产业需求空间受阻,竞争压力加大,新兴产业受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影响,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动力转换需要一段时期。另一方面,汝州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郑州、洛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而汝州市位于郑州、洛阳两市之间,为汝州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点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全省层面看,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推进直管县发展的50条意见,汝州市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从汝州自身看,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加速推进阶段,随着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和城中村、旧城区改造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释放新的增长潜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学会在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在新常态下应对新挑战、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具体来说,汝州市将把握好六个重点领域:
一、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常态下,必须依靠新的增长动力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汝州市产业发展的基础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电子科技、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已见雏形,为承接沿海地区、郑州等地的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金融、商务等相关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汝州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产业发展方向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广度接纳产业和项目的转移。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做强工业”,重点做好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产业等“三篇文章”。一是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服装服饰五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接联系,建设电子信息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加强与南车集团、中钢集团合作,培育发展高端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培育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冷链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食品产业档次质量。主动承接郑州汽车工业和浙江绍兴机绣企业转移,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产业。二是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建材、陶瓷三大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三是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开展规模上工业企业比投资规模、比税收贡献、比科技投入、比吸纳就业、比社会责任感等“五比”擂台赛,鼓励扶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围绕做优农业,重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等四大工程,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养生、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二、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创新驱动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汝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增长119‰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开展创新型示范企业和企业家认定工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河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铸钢阀门、煤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培育品牌商标和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机制和科技奖励改革,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三、更加注重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投资模式单一等诸多原因,汝州市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抓住中央和省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机遇,加强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水利支持、能源支撑、生态环保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功能,积蓄发展后劲,培育竞争新优势。围绕现代交通系统建设,重点实施“一圈两高三干四网五桥”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建成汝登高速及引线,推进汝州至郑万高铁城际快速通道、207国道改线、省道庙洪线等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城市外环路,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打造豫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围绕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数字汝州”“智慧汝州”,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市。围绕水利支持系统建设,实施“一脉两河三渠四库五湖”生态水系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全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围绕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林业生态建设三大工程,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四、更加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具有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的双重功效,是扩大需求的综合性举措,对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转型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汝州市新型城镇化起步晚,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将拉动住房、商贸服务等刚性需求,刺激投资、消费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逐步显现。今年,汝州市将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大力开展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城乡总体规划报批和乡镇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市核心功能区规划编制,基本实现城市控规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以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改造4000户以上,建设安置住房1万套。大力推进中心镇区建设,推进镇区交通、供排水、生态环保、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保障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增强中心镇区综合承载能力。
五、更加注重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源泉。推动汝州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持续改革开放。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汝州市将进一步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按照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整理、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等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进一步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利用国有投融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一母四子”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搞整片区开发,扩大融资规模,破解资金难题。坚持高层次、常态化、系统化招商理念,强化规划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政策招商意识,编制建立项目库,组建成立专门招商小分队,培育高素质的招商队伍,重点围绕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和郑州等三个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严格项目“三评管理”,把好项目的评审关,保证招商引资项目质量。
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新常态下守住底线,关键是坚持民生为本。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要以群众意愿为第一信号,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我们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今年,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就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建设、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住房保障、城市供水排水、城市供电供暖供气、公园游园公厕和垃圾处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全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