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从而有效指导当前高校的创新教育,采取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对湖南省6所不同类型高校的1139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倾向仅为一般水平;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政策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不大;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很大;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呈波浪型。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

作者简介:高珊(1985-),女,天津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曾晖(1969-),女,湖南耒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XJK06AGD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38-02

创造力培养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1]创造性情意行为是指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创造力倾向,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2]创造力倾向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为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着心理状态的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来对创造力发挥作用,[3]可见,创造力倾向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

创造力倾向是创新教育研究最近几年学术界涉及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对该话题的研究在青少年、中小学生群体中较多,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比较少。孰不知,高校是社会建设的人才储备基地,大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创造力倾向对建立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总体特点及差异,从而为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些依据。

一、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出湖南省6所不同类型大学(包括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以及综合类等)大一至大四学生,有效被试1139名,其中大一学生199名,占17.47%;大二学生369名,占32.40%;大三学生305名,占26.78%;大四学生266名,占23.35%。按性别分,男606人,占53.2%;女533人,占46.8%。按专业分,理科生458人,占40.2%;文科生681人,占59.8%。

2.工具

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调查,该量表由林幸台、王木荣等依据Williams编制的创造力组合测验而修订,用于评价受测者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4项行为特质上的程度,在我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该量表由50道选择题组成,由受测者自己陈述观念倾向,其中包括以上4项行为特质的子维度。量表为3级量表,其中1=完全符合,2=部分符合,3=完全不符。

3.程序

在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施测,统一指导语。所得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二、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结果

1.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整体概况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上的得分(平均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情况。常模分指出总分在133分以上的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111~133分的为创造力潜力良好的群体,111分以下的创造力倾向一般。而当前湖南省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总体表现不佳,处于一般水平。从各个子维度来看,同样表现出了这种情况。常模指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以及挑战性的优秀标准分分别是30、36、35和32。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的子维度平均分无一达到优秀标准,而且有一定差距。

尽管大学生群体在创造力倾向上总体表现并不理想,但在调查统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群体中不乏高创造力倾向的个体,甚至有的子项达到了满分。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也有一些个体表现出了比较不理想的创造力倾向,即在大学生群体里创造力倾向呈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2.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分类比较状况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测验上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被调查的男女大学生总体平均分:男生为110.63,女生为111.12,均分表现出女生高于男生,即女生在创造力倾向上高于男生,但是通过检验,二者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男女生整体在创造力倾向上并无显著差异。

对各个子项目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一些不同的表现。创新力倾向的4个子项目除了好奇性外,其余3项的平均分表现出了女生高于男生的现象。但是经过检验,4个因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2)独生子女政策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情况。

通过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被试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创造力倾向上无显著性差异。从被试得分的均分来看,独生子女被试在创造力倾向的表现上好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总分为111.59,达到良好标准,非独生子女仅为110.32,略低于独生子女。从4个子因素来看,独生子女在得分上也好于非独生子女。但是通过检验,除想象力因子在创造力倾向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余3个因子都差异不大。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F=1.837,p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表现出了大二低于大一。而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在大三时达到顶峰,并在大四时迅速下滑,进入低谷期,表现出大致的波浪型(见图1)。而创造力倾向的4个子维度,除了挑战性大二略高于大一以外,其余均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与很多研究的“V”字型有很大的不同。[5]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差异。

分别考察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上得分的影响,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表3。

通过表2可以看出,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有一定影响。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测验上的创造力倾向得分就越高。父亲的学历在大学以上的,其子女的创造力倾向平均成绩为111.31,达到了良好的水平,然而父亲学历未达到大学程度的,其子女创造力倾向平均成绩为110.74,仅为一般水平。经过卡方检验,二者表现出差异性。而从4项子因素来看,也表现出了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创造力倾向表现越好。其中好奇性还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表3也清楚的显现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有影响。同样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测验上的创造力倾向得分就越高。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更大,不论是总分,还是4个子项目的得分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

三、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结论

1.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的方法以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总体创造力倾向――创造力潜力一般,因而需要加强学习和针对性地练习提高创新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

其次,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呈现出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有的被试创造力潜力非常高,有极强的创造力倾向,而有的学生则呈现出极低的创造力潜力,创造力倾向很弱。所以,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因材施教。鼓励高创造力倾向的学生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行为、创新力;对创造力潜力较低的学生则要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激发其各种特质,提高增强其创造力倾向。

2.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差异性特点

(1)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社会上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男生在创造力倾向上要高于女生,表现为其更机灵、更好奇、更爱探险等等。然而本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并未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来,即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甚至在测验得分上,男生不论是总分,还是子项目(好奇性除外)的得分,都略逊于女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摒弃性别歧视,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潜能。

(2)独生子女政策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不大。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各种课外兴趣班也参加的很多。由此普遍认为他们应该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多地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潜力,从而表现出更好地创造力倾向。然而,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差异,尽管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各项得分上都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独生子女父母对独生子女关注过多,他们对子女限制过多,使他们和同辈群体交往机会较少,而与同辈群体交往是促进创造力倾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因为这个途径的丧失,也使得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发现和锻炼自己,这样的生长环境很容易导致独生子女过于依赖父母,独立能力不强,[6]而这种独立能力也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虽然独生子女享受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很有机会发展其创造力潜力,然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潜力的发展,所以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并未显现出明显的创造力倾向的优势。

(3)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明显不同。总体来看,大一到大二创造力倾向有明显的回落现象,大三则有了飞速发展,达到了创造力倾向的高峰,然而在短暂快速发展后,到了大四,创造力倾向急速下降,落入低谷。这与有此研究认为的“V”型模式有极大的不同。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痕迹,以致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增长知识的同时,其能力可能得到一定提高,但创造力潜力却受到一定束缚。(刘宣如、刘成彬,2008)进入大三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后,开始要求一种自由探索式的学习模式,因而创造力倾向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毕业将至,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多现实原因极大地压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因而其创造力倾向达到历史最低。对此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式,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稳步提高。

(4)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家庭环境差异显著。

很多人认为高学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创造力倾向应该很好,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高学历父母培养出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高的创造力倾向。父亲作为子女的榜样,其思维和行为表现对子女影响较大。因而高学历的父亲培养出的大学生,其创造力倾向较好。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高学历较父亲表现出了更强地影响作用。这与母亲更强的家庭角色有关。母亲的高学历使得她在教育子女中表现出了更多地优势,无论是从思维上还是行动上都给子女注入了创造力的重要性,极大地刺激了子女的创造力潜力开发,因而高学历母亲培养出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表现好于其他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最大,也最直接。[7]高学历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学业教育还是其他类似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而学历较低的父母可能很少关注孩子,最多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业成绩,对于子女的思想及其他都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创造力潜力发展以及创造力倾向表现。因而不仅仅是学校,家庭更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教育中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发展学生创造力倾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Williams,FE.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M].Buffale NY:DOK Publishers,

1990.

[2]韩世范,柴守霞.护理本科生与临床护士创造力倾向的比较研究[J].全科护理,2009,7(2):95-96.

[3]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28-32.

[4]盛红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教育心理学杂志,2007,15(2):111-113.

[5]刘宣如,刘成彬.当前大学生创造力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3):45-48.

[6]张三萍.1000例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分析与启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7]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5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