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可行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可行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分析了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结合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构建了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9-2

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的商品粮大省,主要盛产水稻、大豆、玉米、杂粮等农产品,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以及玉米的出口量均为全国前列水平,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此外吉林省是全国新兴的牧业大省,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生猪出栏量为1454.6万头,牛的出栏量为293.7万头,羊的出栏量为305.65万只,家禽出栏量为3.78亿只,2010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为232.72万吨,鲜蛋类总产量为95.64万吨,牛奶总产量为43.50万吨[1]。

1.2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3万公顷,地表水下降到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降到113.18亿立方米。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共同原因是过度的垦殖开荒,过度的垦殖开荒,使吉林省原生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退化和森林植被的退化,而这两项无疑又造成了水土流失,从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来看,目前东部山区和半山丘半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指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民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工业污染主要原因是在农村工厂进驻门槛低于城市。所以近些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开办在农村,大量排放物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农业资源利用能力来看,目前吉林省全省的农业资源利用能力还不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森林以及农作物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在农村,大量秸秆、麦秆、稻草在田间焚烧,极少数畜禽粪便用做沼气原料和转化有机肥,绝大多数畜禽粪便都当做垃圾而被丢弃,利用率极其低下。

2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吉林省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上升,主要来源于日益减少的农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吉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的耗用量,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残留与排放,防止农业有害物种的侵入,恢复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再生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能量。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模式[2]。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下,为了片面追求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农民盲目地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肥力状况低下,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极差,污水垃圾、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屋内田间秸秆焚烧烟熏火燎。农民生活环境很差急需改善。如何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产品品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在选择食品时,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在市场供求上绿色无公害食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很好。农业循环模式下可以消除化肥、农药给农产品带来的污染,达到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因为发展农业循环模式是通过物质、能量在生物间的合理流动,使环境与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能量的利用与物质的合理流动[3]。

3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

3.1 自然资源优势

全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可更新资源的恢复能力较好。此外吉林省不同地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生长习性,可以把吉林省具体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域素有“中国三大药库”之称,在那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吉林省中部广袤的松辽平原,这里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产玉米和大豆。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西部区域是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属于农牧交错地域,这里的总土地面积约为52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占34.3%,林地和草场占33.7%。在这里人均占有耕地、人均占有草场面积都是全省第一位的。

3.2 物质基础优势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近600亿斤的阶段水平,这样一来秸秆等副产品年均产量可达到1500亿斤。这些粮食及农业生产废弃的秸秆等资源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3 政策优势

吉林省在1999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生态省规划与建设,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建设生态大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意见,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落实了生态省的建设规划。

3.4 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日益成长起来,表现为以肉鸡、玉米、肉牛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在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环节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下的加工业强调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能使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相互联接[2]。

4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4.1 生态整合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整合效应,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程度,最终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整合模式具体形式有耕养结合、耕养加结合、森林覆被、田林镶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吉林省自2002年对西部盐碱地进行了规模治理,启动西部治碱工程,对东部山区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这些治理工程都是生态整合模式的运用。

4.2 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主要基于整个生态链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所建立的。例如“粮—蔬” 、“粮—果” 、“林—果—药”、“粮—蔬—果”等。这种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关键在于健全的经营机制,此外选择具体模式还要根据当地优势、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药用林木、果类的种植,所以可以选择“林—果—药”模式,中部平原地区适合农田生产,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选择“粮—蔬”、“粮—果”、“林—粮”、“粮—蔬—果”等模式,一方面,作物与林果之间空间资源利用充分,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3 食物链延伸模式

此模式按照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系来安排设计的,主要是种—养结合,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例如“稻—鱼—蛙” 、“果—蛆蝇—鸡”、“家畜—蛆蝇—鸡—牛—鱼”、“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牛-蘑菇-蚯蚓-鸡-猪”等,这些模式在尊重食物链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物链系统自身功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

4.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它是以科技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升级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为最终目标。不断扩大园区建设的内容与范畴,打破了单一的工厂化和大棚栽培等运作模式,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以及围绕农业科技在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中去。

4.5 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省内多数农村,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较小、资源利用较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农业生态园区式的生产,但是可以大力提倡家庭型的循环模式,以一户或几户家庭为单位,发展小规模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沼液生产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这种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农业能源节约、农村废弃物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5 结束语

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相继出现了瓶颈,突破瓶颈根本途径是发展循环农业,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上应正视劣势,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确定各地区适宜的循环农业运行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各产业共同发展,使整个社会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1.3.9.

[2] 李辉作.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3] 晏明,贾乃新.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观察,2012,3.

[4] 陈文俊,胡刚.正视劣势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湖北省山西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和选择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6.

作者简介:刘延(1982-),女,吉林德惠人,研究生,讲师,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