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艺传承的“摇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城里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或宏大庄重或精巧亲切,或富丽堂皇或简约温馨。在北京东城区光明楼附近,有这样一处博物馆,它曾接待过“中非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总统夫人们、“欧亚中小型企业部长级会议”的部长夫人们、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夫人安妮・罗格女士、前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等等国内外各界友人,而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席埃里克・杜吕克先生在参观这里后欣然题词道:“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卢浮宫”。
初衷――传承古老技艺
去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主席和夫人送出的国礼分别是“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繁花”手包套装及“和美”纯银丝巾果盘。国礼中展现了景泰蓝、花丝镶嵌和京绣等“燕京八绝”中的工艺。其实,这些高大上的制作工艺方法甚至现场制作技巧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京城百工坊就能领略到。
从天坛东门往东直行不到两公里,马路南面一处火红的牌匾上几个鎏金的大字很是显眼,这里便是京城百工坊所在地。进门后,明清时期的灰砖、红门、黑檐,典型的民居门楼,楼道也建成了胡同的样子,每间屋子都有飞檐,中国古老文化的沧桑与凝重之感扑面而来。
百工坊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料器厂。2003年北京料器厂转企改制,成立了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京城百工坊又称为北京百工博物馆。“百工”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书里把各式各样的能工巧匠统称为“百工”。之后,“百工”慢慢发展为专供生产皇家御用的传统工艺品的匠人,“百工坊”也就成为古代民间对宫廷工艺品制造场所的俗称。北京百工博物馆取名百工坊,意在表明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种和工艺美术大师的荟萃之地,且含有传承古老工艺美术文化之意。
如今百工坊既是博物馆,又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同时还是北京市第二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产业。
特色――百工汇于一处
虽已列入了北京的博物馆序列,但京城百工坊和一般博物馆大不一样。京城百工坊以百工博物馆为表现形式,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重点保护的是濒临灭绝的工艺美术技艺、制作过程和品种,聚集的是北京乃至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和散落于社会的技艺传承人,收藏展示的是体现不同技艺风格、品种流派的典型作品,是以动态展示技艺的“活”博物馆。
如今的百工坊早已不是旧时生产皇家御用传统工艺品的场所,但同样汇聚着全北京以及外地最好的工艺美术大师和各行业的能工巧匠。占地4.2万平方米的百工坊,设有宫廷艺术、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三个板块,现有近百个工艺美术种类,既有玉器雕刻、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漆雕、花丝镶嵌、京绣等传统宫廷艺术为代表的“燕京八绝”,又有面人、泥人、料器、内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展示。
这里设有30余间大师工作室,每间独立的工作室都是一种传统手工艺的展示间。由百工坊申报成功的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5项,签约合作的各类工艺美术大师有一百多位,其中近30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百工坊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还能观看整个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位大师工作时都是允许参观的。和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也许是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景泰蓝大师张同禄、泥人张传人张昌教授、料器大师邢兰香、工艺美术大师李邦秀、剪纸大师徐阳、真丝手绘传承人续清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名家都“坐镇”百工坊。在工作室中可以亲眼目睹大师如何在洁白的瓷盘上绘制惟妙惟肖的画像;料器大师拿着玻璃棒在炔氧焰,前一扭后一扭,便做出了晶莹的大白菜;葫芦大师现场展示技艺,只用简单的电烙铁和毛笔,瞬间就会让一个葫芦“变成”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女。或者听听京绣大师讲讲绣品上的典故,看看牙雕大师晶莹剔透的“群仙祝寿图”……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一种艺术享受!
工作室里大部分工艺品都是可以出售的,如果您看上了一件并不复杂的小玩意儿,可以请师傅亲手设计并现场制作,或亲自体验,也许出自您手的一个烫葫芦、一个面人、一个毛猴就会诞生。
未来――尝试市场化运作
与如今这样一番光景完全不同的是,此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曾一度陷入萎缩状态,大师们纷纷流落民间,有的人甚至早已改行谋生。据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道英介绍,建立百工坊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吸纳工艺美术大师,保护和拯救传统手工技艺。最初为了召集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重返本行,百工坊下了不少功夫。百工坊非遗办公室经理张新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开始有个别大师还不乐意来呢,因为那时候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行业不行了,还干这行的都宁愿在家待着自个干,觉得这样挺自由,没人管。”但百工坊的诚意以及努力打动了大多数人。进驻百工坊的工艺美术大师不仅可以免费或低租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展示并出售自己的手工艺品,还可以参加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张新超看来,百工坊和一般的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镇馆之宝是技艺,是那些大师和能工巧匠。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进驻百工坊的大师们已经从最初将信将疑的态度,转而坚定立场。因为守住传统手工艺的昨天,才可能拥有创新发展的明天。尤其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逐渐复兴,让大家有了坚定的信心去发展这个产业。“单从经济收入来看,大师们比进驻百工坊之前的状况有着极大的改善。百工坊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和交易的平台。” 百工坊建成之后已经接待了数十万人次,并多次举办工艺美术大师专题公益讲座、文化庙会、体验课堂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基地和集聚区。
百工坊在成立之初,就是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除了初期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过少量的大师扶持资金之外,其他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如今百工坊的主要收入来自工艺大师作品的销售、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定制,邀请专家、大师参加工艺品鉴定或拍卖活动,组织手工艺的课堂学习和体验项目,和企业进行手工艺文化项目的合作等等。在最初的设想中,除了保护和传承手工艺的职责之外,百工坊对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大师经纪人”。也就是说,其目标是向社会推出大师,并引导他们的作品真正走向市场。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却存在种种不易克服的难题。“比如在跟大师合作的一些项目上,由于投入比较大,制作的周期比较长,难以控制生产销售环节中的一些风险,所以合作起来比较困难。”
冯道英认为一种手工艺能否存活,最终取决于它能否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在真正步入市场之前,百工坊提供了一个向市场缓冲和过渡的平台,类似“孵化器”的作用。未来百工坊的发展,要树立和加强品牌意识,做好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改善软硬件条件,引入外界的资金支持,真正实现百工坊的市场化经营和运作。
在北京可以观赏的东西很多,值得留恋的地方也不少,但要真正认识北京,百工坊不得不去。在这里,可以在古色古香的大厦里徜徉,在胡同般的楼道中漫步,可以和国家级的工美大师交流,亲手体验制作工艺品的奥妙。这里会让你深刻地感受文化的北京、历史的北京和一番别有情致的京味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