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改变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过渡,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 键 词】 注重能力培养;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过渡衔接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出色,而升入初中却成绩平平,有的甚至一落千丈。教初中的教师也诉苦:小学数学内容少,学生机械重复,大脑僵化呆板,到了初中咋教?学生需要多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现在学生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中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加强过渡衔接,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探讨,我感到小学和中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和变化,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班额人数都未超过50人;而中学教学进度快,科目多,坡度大,人数多。小学数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时间较充裕,教师辅导多,家长检查督促,家作落实到位。小学生重感性,口头回答问题多,向师性强;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则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小学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依赖性强,而初中学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和老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弄不好还有逆反心理,面对众多的学科茫然不知所措,稍不留神就掉链子,赶不上趟儿,也属正常现象。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树立“大课程观”,应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思考,不仅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更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灵活的解题思路。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给我们新的挑战和反思,因此,作为合格的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致力于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找到小学数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二、重视对学法的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他们会学。因此,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知识归纳整理五个环节,让他们在学习中对观摩、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中作定性研究。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中学的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是不同的,而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我们教学时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总之,我们只有秉承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乐学善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通过启发诱导,鼓励尝试,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里的奇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向更深知识探究的欲望,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互助、探究的氛围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探究、创新,使他们有一种愉悦感、严谨感,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应增强师生间的融洽关系,用火一般的热情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消除学生对你的陌生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给予宽容、鼓励和帮助,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你能行!”“你真棒!”“再试试看”……授课时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参与合作、探究,并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游戏;脑筋急转弯,“尝试奥数,我能行”“神奇数字纵横连”“数学名家我知道”“生活中的数学密码”等,让学生玩中长智,乐中得益。活跃学生的身心,从而拓展他们的心理空间。只有在数学中抓住契机,巧妙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从小学就逐步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顺利高效地完成数学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蜕变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如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拓展与延伸,加强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如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采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有的学生对教材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很不理解,总觉得还是依据四则运算的关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学。其实,为实现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为使学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质解决方程的优势,我们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又如教解方程时,可先通过复习,让学生再现、复述等式的基本性质,为新知识作好必要的铺垫。前几年,我们六年级的老师常常会和初中的教师一起交流、探讨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增进了解,这不失为一种缩小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差距,对中小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方法不仅是理论指引的,而且是在实践中找到的。实践出真知,这是一句颠覆不破的真理。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性,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引导得法,把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反思、探索、创造成为改变课堂教学质量的杠杆,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以小学到中学的平衡过渡。我们的工作不仅在校园里,课堂上,还在社会上,在实践里,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戴曙光. 简单教数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