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教育农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教育农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工学结合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与课程设置相衔接,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衔接。主要阐述在职业教育农学类专业建设中,采取“校企轮换、三循环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工学一体。

关键词 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59-02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精神,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自2008年开始进行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轮换、三循环周期”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骨干院校。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对专业设置做出调整,深化工学交替以及校企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任务教学,学生进入角色、现实操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通过全体教师大胆创新,边研究、边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对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优化、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保证专业调整和改造的顺利进行。

2 专业建设改革

农学院以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轮换、三循环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一体化建设优势,农学类专业建设与用人单位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尖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农学类专业建设为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品牌。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农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岗位与课堂轮换、企业与学校交替”三循环教学周期培养模式,即3个学期(1、3、5)在校内学习,3个学期(2、4、6)在企业工作学习。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规律,将三学年6个学期划分为三轮循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关课程。教、学、做、考、生产服务于一体;技师、教师、学生三方联动;学生实训顶岗、教师实践、生产教学同时进行。共同实现信息交流常态化、招生就业订单化、人才培养企业化、课程教学项目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技术服务专业化、培训鉴定规模化,实现互利共赢。

2.2 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标准建设

以岗位定课程、以职业标准定课程标准,以一线生产实际为主线,教、学、做、考、生产服务一体。校企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共同推行现场教学,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规范及高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态。

按照实际生产岗位设课程,即:职业素质课(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基础课(专业能力奠定基础)、职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职业拓展课(再就业或自主创业)。课程设计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构建农业生产能力和农药、化肥、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核心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增加农资营销专业课程,突出农学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

2.3 教学内容与设计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课与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2、4、6学期在企业带薪进行工作过程学习,形成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真正体会了工作,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由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1、3、5学期在学校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模拟企业,教师为总经理,学生分若干个组形成不同的区域,小组组长为区域经理,小组成员为销售人员,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教学,按照企业评价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突出职业素质的提高。专业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2.4 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1)充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内有实训室11个,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培训室6个,生物科技标本馆1个,现代化智能温室1个,人工智能气候室1个,作物生产实训基地220公顷。校外实训基地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及各农业科研所,通过这些校内外实践场所满足各项教学的要求。

2)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以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开放式教学。校内依托佳木斯拓荒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佳木斯金秋种业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学生会定期到公司进行实习实训。校外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是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及教师科研的基地,也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集教学、实训、科研、推广、生产、示范、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示范性教学基地。

3)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开展实训项目。实训基地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植物病虫草害识别、标本采集制作、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农田化学除草、作物种子田间检验、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育种与种子繁育等诸项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聘请部分科研单位和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科研、企业资源共享,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新技术讲座。

4)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完成教学实训技能外,还开展校企组合科学研究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进行品种选育、药效试验、肥料试验以及安全性试验等多项科学试验项目,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企业专家的好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科学试验的研究能力。

5)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在教学工程中,加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农学专业的农资营销模拟综合实训室,配备50台终端电脑,可通过局域网实时在线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也可通过管理软件平台,进行远程终端的操作,通过本专业的专业网站、模拟公司、实体公司,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增加教学的仿真性、实训性、趣味性,增强学习效果。

3 结语

农学院通过项目建设,引进企业参与,参照专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建立专业与项目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习与工作、实习与就业“直通”。通过农学专业的建设,带动和辐射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共享实训基地和师资,使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专项技能,扩大专业群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满足农业岗位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