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专业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大学生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在读的1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理工科学生的女生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09-04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尽管我国在高校招生上进行了大类招生改革,但大多数高校仍是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的学校,学生在进校两年后也要选择专业。按专业学习仍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近些年,由于大学排行榜社会影响的加强,加剧了我国高校的“分层化”,很多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先选学校,后选专业。受制于高考分数,相当多学生为了进心仪的高校,在专业选择上就比较迁就,甚至不考虑自己的意愿和合适度。因此,进入高校后,学习受到极大影响。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提出适合的改革意见,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点之一。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情况、群体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出大学生专业学习现状,为提出适恰的教育措施奠定基础。
1 调查设计及实施
1.1 调查工具设计
调查问卷的筛选修订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和鉴别,并通过访谈十几位大学生以及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最终选择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并结合实际加以修订。
秦攀博将专业认同分为四个维度,即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其中,认知性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它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情感性是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行为性是指由于对专业产生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而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行为;适切性是指个人与专业的融合程度,即自我与专业的同一程度[1]。
笔者认为,秦攀博的研究尽管整体上具有较高信效度,但在测题选择和描述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在测题的描述方面进行了以下修订。
第一,测题“总体上我了解我所学的专业”,与“对自己的专业是否了解”重复,故删除;第二,测题“我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正面的评价”、测题“我对所学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与测题“总体上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考虑到测题的简练性,三题改为一个测题,即“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第三,测题“专业课我能认真听讲”,反映专业认同在行为性上的表现,但是笔者觉得“专业课我都认真听讲”更能表达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而做出的行为反映;第四,测题“我具备较好的专业思维”中,“专业思维”一词的表达上欠妥,所以笔者将测题改为“我能用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去看问题”;第五,测题“我的性格和该专业匹配”,笔者觉得将测题改为“我的性格适合该专业的学习”,这样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第六,在专业的适切性上,测题“所学专业能够体现我的特长”和测题“我学习该专业感到很轻松”,笔者认为将它们分别改为“我的特长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发挥出来”和“学习该专业我感到很轻松”,这样在意思表达上更加合理。
在经过删除和修改后,最终确立了本调查中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共4个维度,20个题项。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点计分方法计分,要求被试从“5-非常符合”到“1-非常不符合”进行评定。
1.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分析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测量指标来检验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以分析问卷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专业认同全量表的系数为0.875,其中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的系数分别为0.726、0.876、0.849、0.789。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65~0.7为最小可接受范围,0.7 以上相当好,0.8 以上非常好。所以,本问卷的信度较高。
在本研究中,首先,运用AMOS18.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20个题项4个因素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结构模型进行拟合。经过分析发现,该模型的拟合指数为:=2.55
表1 修正的总和模型拟合指数(专业认同的维度)
GFI IFI TLI CFI RESUM
425.242 167 2.55 0.932 0.962 0.954 0.961 0.044
1.3 样本选择
以浙江省6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总样本,在其中选择12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回收问卷1071份,有效问卷为1029份,有效回收率达85.75%。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
1.4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问卷由大学生分散或集体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测试之初,研究者讲解指导用语,明确问卷的保密性和学术性。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和AMOS18.0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数据结果,选取了36名大学生做了相关的访谈调查。
表2 研究对象调查信息
调查对象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427 41.6
女 602 58.4
专业 文科类 506 49.4
理工科类 523 50.6
大一 223 21.7
年级 大二 299 29.1
大三 267 25.9
大四 240 23.3
第一志愿 586 56.7
专业选择志愿 服从调剂专业 168 16.5
转专业成功 64 6.2
非第一志愿 211 20.6
其次,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考察因素间相关,且相关均为显著,两两相关系数在0.540~0.76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互相替代;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728~0.90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与总体概念一致。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大学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分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及专业认同整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平均数分析,问卷平均分为2.66,略低于中值3分。总体上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各个维度来看,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性相对较高,适切性相对较低,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更多地表现在对专业的认知上,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相对较少。且较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性格特征不是非常匹配,在数据上表现为专业认同适切性相对较低。
表3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2.9459 2.6477 2.6871 2.3868 2.6659
笔者认为,这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学校学习和行业实践脱节的现实。由于缺少切切实实的专业实践,专业情感投入缺乏实践平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专业实践体验,因此,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的认知层面。从更深一层讲,由于缺乏专业的情感投入和行为实践,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是肤浅和平淡的,这种表面的认识很难和自身需求发生共鸣,导致学生在专业适切性维度的自评分中表现出较低的均值。
2.2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以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及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志愿作为自变量,进行了交互性分析,但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文中将从性别、年级、专业选择意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专业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分析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如表4所示,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整体情况和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男 2.4563 2.7478 2.7777 2.9973 2.7463
女 2.3455 2.5873 2.6266 2.9165 2.6155
Sig. 0.003** 0.001** 0.001** 0.070 0.001**
(注:*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男女大学生的这种专业认同差异,笔者将专业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大类,分别分析文科和理科中,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
对文科生性别差异的分析发现,在文科生中,专业认同的情感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情感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均值分别为2.77和2.58,Sig.为0.009,小于0.5。 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除了适切性维度外,专业认同总分和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表5 理科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男 2.4764 2.7378 2.7678 3.0075 2.7465
女 2.3253 2.5673 2.5867 2.8971 2.6255
Sig. 0.004** 0.012** 0.007** 0.097 0.004**
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理工科学生中男女学生的得分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笔者试图用性别的社会期望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性别的社会期望效应指的是社会普遍认为男生的动手能力更强,更善于逻辑推理,更加适应理工科类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工作;而女生具有更好的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更加适应于文科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表现在专业认同的分数上具体是理工科的女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相对于男生而言更低。而且,从学生选择专业的比例而言,男生选择理工科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女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社会期望效应相呼应。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的专业种类明显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很多女生在高中选择理科,只是因为在升学时可以有较多的大学供其选择,进入大学之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情感上和就业意向上并没有太多心劲儿。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分析中,笔者已经得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普遍停留在认知层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在专业认知上的差异,而在专业情感、行为性和适切性方面均不表现显著差异。
表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比较()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大一 2.5557 2.7180 2.7874 3.0071 2.7661
大二 2.4661 2.6273 2.6867 2.9665 2.6856
大三 2.2958 2.6476 2.6569 2.8770 2.6360
大四 2.2353 2.6074 2.6569 2.8770 2.5960
Sig. 0.000*** 0.412 0.121 0.254 0.01*
3)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专业选择志愿差异。不同专业意愿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这里,笔者同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梳理。结果如表7所示,不同专业选择志愿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 不同专业选择志愿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第一志愿 2.3357 2.5170 2.5665 2.8464 2.5654
转专业成功 2.6463 3.0481 3.1374 3.2873 3.0265
服从调剂 2.1145 2.2754 2.2754 2.6951 2.3643
非第一志愿 2.4057 2.8077 2.7672 3.0171 2.7557
Sig.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学生进行转专业,意味着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对转入专业的全方位审视,相对于入学前的专业选择认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受到更多的指导,学生也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转入专业对自身的切合性,在数据中表现为更高的得分。对于调剂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该专业的“非自愿性”,导致对该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第一志愿选择专业的学生和非第一志愿选择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细细品味,又觉得有其合理之处。当前,由于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行业、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更多的是参考、依据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选择,自己对专业缺乏认识,尽管如此,他们对自己的第一志愿专业总是报以相对于第二、第三志愿专业更多的期待,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这种相对高的期待在专业学习的现实面前也带来了更高的失落,因此在数据中,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低于非第一志愿录取学生。
3 结论
1)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并且,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停留在认识层面,情感和行为维度的专业认同分数相对更低。
2)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得分变异。理工科女生专业认同度比男生低很多。
3)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认知性因子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专业认同总体情况来说,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认知性上,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
4)不同专业选择意愿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及其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转专业成功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调剂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低,非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第一志愿录取学生。
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在实施大类招生,高校也尽可能地给大学生多次转专业机会,但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我国大学,在教育中,必须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着力关注,采取多种措施,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更要在情感层面上提升其专业认同度,这是造就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3]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4]李丹青,李海芬.重视大学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9,32(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