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何谓水城 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谓水城 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道水域占比特征明显

水是城市之基。城市有河道不难,难的是水质清长又长;城市有水域不难,难的是环境雅多又多。所以称水城者,城市的河道长度、桥梁密度尤其是水域面积应该是个硬指标,这既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感观。如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据1987年《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说明》,当时在古城区内尚有主要河道17条,总河道长度约32公里(含环城河),桥梁75座,河网的密度近4公里/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7.8%。绍兴河网地区(含越城区、绍兴县、上虞东关地区)不计入萧绍海塘以外,以黄海10米高程以下平原计算,总面积816.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107.4平方公里,占13.2%,平均水深2.44米,(含湖泊,大于0.18平方公里的湖泊15个,平均水深2.7米,最大湖泊■ 湖,2.93平方公里)有四面环水的陆洲和渚3116个,平均每平方公里3.82个,真可谓“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在绍兴大城市规划区内,有河湖总面积53.6平方公里,占用地面积的20.2%,这在城市中是极少见的。

清光绪年间有经测量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当时城区面积为8.27平方公里,其中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石桥229座,大小湖池27个,河湖面积为0.35平方公里。绍兴老城区现有河道长32公里,苏州老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现有河道长36公里,两者对比一看便知伯仲。据陈从周先生考证,以桥梁密度比,绍兴是苏州的2倍,威尼斯的45倍。河道长必然带来桥梁的增多,“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这就是水城的写照。一座城市城内有如此多的水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丰厚的人文积淀,世上恐难寻比肩者。

气候环境足以涵养水域

成为水城之机缘说到底还是“天人合一”,人定胜不了天,只能顺应,所谓“道法自然”。人可以建城挖湖开河,但若无老天降雨量帮忙,而空气又干燥蒸发量大,仍是枉然。如绍兴城具有优越的气候环境,绍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虞绍平原一年中有1/2是阴雨天,平均降水量达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2℃至16.5℃。丰沛的雨量经山区大面积集雨后,从高向低依势流向平原,使得绍虞平原大小30余处湖泊2000公里的河流成为了河网型水库,以达到蓄水、滞洪、排涝、用水、交通的功效。

绍兴同时兼具独特的山原海地形,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山区向东北平原及海洋倾斜。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全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内海拔1194.60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0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鉴湖水系源于会稽山北麓,有36条溪流汇入鉴湖,从宋代曾巩的《鉴湖图序》研究推算,古鉴湖从今绍兴稽山门至广陵门为西湖堤,堤长26.25公里,又从稽山门至上虞樟塘乡新桥头村附近为东湖堤,堤长30.25公里,东西总长56.5公里。古鉴湖总面积189.95平方公里,除去湖中岛屿(西湖58个,东湖51个)17.23平方公里,古鉴湖湖面面积为172.7平方公里。山会平原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网,并从三江口注入杭州湾。

雨量丰沛,空气湿润,地下水位高,足以涵养广阔的水域。山原海落差平缓,才有足够的水域产生之条件,并且又有利于蓄水。反过来讲,只有广阔的水域才能蓄纳丰沛的雨量,才能保证城民同安。

城市三维与水紧密相融

水与城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三维空间上,则必然以河为中心。古代木结构房屋及性价比也必然导致建筑的高度不会超过三层,水上交通的便利肯定带来河边的街市,街道河道自然贴切融为一体。如古代绍兴秀美的水城形态便是“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内河道纵横,池沼处处,城又被宽阔的环城河所包围,环城河外又有鉴湖及运河水系并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绍兴城宛如一片荷叶飘浮在水中。水,流淌出的河道与湖泊,纵横棋布:河或横街过,或依街行,或沿山走,那么贴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绍兴水城的肌理特征是“一街一河、一河两街及有河有街的街河布局。清道光《会稽县志》说:“府河在河东一里,跨山会界;其纵者自江桥至殖利门,北至昌安水门;其横者,自都泗门至西廓门;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郡城河道,错若绘画,自通渠至委巷,皆有水环之”。往细处着眼则是:小桥流水人家,乌篷粉墙黛瓦。究其原因,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有过考证,其所著《广志绎》云:“绍兴城市,一街则有一河,乡村一里半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设也?余曰:‘不然,此本泽国,其初只漫水,稍有涨成沙洲处则聚居之,故曰菰芦中人。久之,居者或运泥土平基,或作圩岸,沟渎种艺,或浚浦港行舟往来,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故河道渐成,砌筑起,桥梁街市渐饰。’”其实王士性仅描述了过程而已,其根本之成因乃是越地人民顺应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清宣统《诸暨县志》中关于诸暨城水利云:“此城之赖有五湖也,其非徒壮瞻观之谓,将以备蓄泄,资水旱,济利用而阜财源,其为益于生民日用之需诚大矣” 。时下,汽车上街入户,导致马路越拓越宽,土地紧缺导致房屋越造越高,唯河道几百年依旧,已然成为水沟,三维空间比例失调既是绍兴老水城之痛,也是规划建设者的专业缺失,更是重建水城的重要内容。

城市文化与水紧密相通

水的特性之一是容纳,有容乃大,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城文化也是同理,必然体现出水的深刻特性。如绍兴在文化上的吸纳包融,造就成为了人文都城。从大禹治水堵疏结合开始,及至蔡元培的北大校训“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再到鲁迅的“拿来主义”,无不彰显出“容纳”的精神。从春秋战国到晋宋二朝南迁,绍兴吸引了中原大族及主流文化萃聚越地,从而开创了令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的内在美,绍兴被誉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建城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实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绍兴更是“钟灵毓秀,善生俊异”,代有人杰,灿若星汉。自唐至清,绍兴市境之内,文武进士达2238人之多,光是清顺治至宣统元年,绍兴中举人的即有2361人。民国以后,科技人才辈出,现有绍兴籍两院院士65人,绍兴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书法之乡,产生过一大批独步一时的文、史、哲大家,书画家、戏剧家,他们或被奉为“圣人”,或开一代新风;或成为一代宗师,享有崇高的声誉。 “鉴湖越台名士乡”,这是一代伟人对绍兴历史文化精辟的经典概括和高度评价。

正是因为如水般的包容,汇聚涓涓细流,孕育造就了绍兴特有的城市精神,而杰出人物不但充分展现着这种精神,更以自己的风范懿行持续光大着这种精神。大禹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马臻筑湖为民的忘我精神;陆游至死不忘的爱国精神;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鲁迅的孺子牛精神;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等。他们身上涌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世代与绍兴人相生相伴在一起,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更是达成了这个城市与市民的文化自觉。

城市物产与水紧密相关

城市的特性必定体现在城市生产的物产中,如草原城市的奶制品、皮草及至菜肴如烤全羊等,水城更不例外。晋代虞预曰:“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绍兴从五千年前的大禹开始,良守百姓识水而用水之利,敬水而防水之患,人水和谐而成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乃而美味迭出。物质文明成果比比皆是,精神文明的结晶处处体现,更多的是两者合一,独领。从青铜到丝绸,从茶叶到老酒,至于名播天下的越窑瓷器等,不胜枚举。古称越有“三宝、三缸”。三宝是越王剑、青铜镜、越窑青瓷(唐时称“秘色瓷”,即在不同光照下会有各异的色相)。唐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写出了绍兴作为中国瓷器发祥地的登峰造极之作的风采。唐、五代、宋时,青瓷出口到20多个国家地区,英文China代表中国或许正始于此。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贡品越窑青瓷,至今秘色依然,想及龙泉、景德镇青瓷生产今况,不禁使人联想现在的“产业梯度转移”,古今类同,资源制约之规律使然也。茶叶等在当时也是名闻天下,欧阳修《归田录》云:“草茶盛于二浙,二浙之品,日铸第一。”即今平水日铸岭所产之茶,明清仍为绍兴贡品之一。

三缸即酒缸、酱缸、染缸。从“箪醪劳师”到巴拿马世博会的金奖,绍兴老酒以琥珀色的醇香名扬四海。酱缸指的是酱制品,绍兴的霉干菜系列食品亦以鲜美而著称于世,“霉干菜毗肉”还是在杭州西湖边楼外楼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道名菜。臭豆腐或油炸或锅蒸,总是让人食后留恋,诸如此类的“臭美”,其实正是越地百姓顺应湿润的自然环境,为能较久地保存食蔬的创造。那时没有冰箱,也没有大棚,时鲜食物存放过久,难免发酵变质,恰也提供了另一种存贮的可能,催化出另一种别样的美味。其实绍兴酒的香,酒的韵也源于湿润的自然环境,这也正是它独特性的保护“密码”,工艺可学,师傅可请,鉴水可运,唯湿润的自然环境无法仿制(微生物发酵的依赖),因此偷技法偷工艺者钧无成,而“酸酒”的偶生,也反证了全野外自然环境下“发酵”的关键性。绍兴河海相接,鱼类海淡兼具,吃法多样,那带鳞的青鱼干,那能浮在汤中的白色鱼丸,以及咸淡鱼一起蒸的“文武鱼”,酒糟淹制品,无不使人食之难忘,绍兴地方曲艺莲花落唱词即有:糟鸡糟鸭糟白鲞,酱鸡酱鸭酱腊肠。鱼米之乡有丰沛的食材,因四季而有变换;有勤劳聪慧的人民,不断升华创新菜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累积而成饮食文化,一本《舌尖上的越文化》洋洋洒洒,记载了越地百种特色家常菜及蕴含的故事。舌尖上的享受总是一代一代继往开来,美誉在外。染缸说的是绍兴的丝织业。丝绸在唐时也是名闻天下,白居易《缭凌》:“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诗句现实记录与形容夸奖相结合,描写了越地丝织品的美轮美奂。今天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就在绍兴,依稀能看出历史的影子。透过这些物品,更能看出支撑它们的基础,那就是水,那就是大大的水域、长长的河道!

城市生活与水紧密相联

城市说到底是人聚住、生活、劳作的地方。在水城吃住行作,必定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俗话说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跑过三江六码头”,讲的就是与水相关的人生阅历。古代有水城门及水陆二用城门的城市并不多见,进入城门后的城市生活无论是衣食住行修造作业,还是民俗节令祭祀丧娶等等,肯定与水紧密相联。如绍兴,早在2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断发文身”以宜水中劳作。人们敬治水英雄为神,大禹、马臻、张神、汤公等,有龙抬头修禊的节令,有赛龙舟的水上活动,至今,安昌古镇仍有水上婚礼的表演。人们上下街河的码头即河埠头,绍兴人习惯也叫“踏道”,即用条石砌成通向河面的台阶,基本的形态样式是马鞍和元宝及派生形,实际上这也是阴和阳的仿生,马鞍的形状是凸出,元宝的形状是凹进。古越先民发明的干栏式建筑中,隼卯结构即已应用了阴和阳的仿生。因为水面有涨落,堤岸有高低,为上下船只的方便,只有这种梯形台阶是最合理的。埠头不仅是家家户户取水洗涤的场所,一个埠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中心,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观察河道里洗涤的旧俗不改,节俭固然是因之一,交流和体察恐怕已渐变为主因。绍兴还因应水上交通,独创了“乌篷船”,其手摇脚躅向前行舟,举世独创;绍兴保存的“古纤道”,亦诉说着当年的运河繁华。水,疏理着这里怡然自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弦诵之声比屋相闻,酒店茶肆说唱社戏,埠头互诉家长里短,此中洋溢着浓厚的水城氛围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文化芳香。

广州能成为花城,首先是因纬度上的温度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市民都爱花种花。水城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敬畏天,敬畏地,才会珍惜我们的河湖,去勤奋努力地建设好我们的江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