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节之后话元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节之后话元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元宵节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旧称上元节。自汉代以来,流传已一千多年,我国民间仍把它看成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

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汉代。据说,西汉太尉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因诸吕被消灭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刘恒为纪念这个日子,就在每年这一天的夜晚进行庆祝并出宫游玩。古语中“夜”又称“宵”。正月又称“元月”,刘恒便把这天定为“元宵节”。从此,每年正月十五日,就张灯结彩,欢度良宵。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常深得武帝喜爱。某年正月十五日,东方朔见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欲出宫和家人团聚,但按当时的规矩,这是不允许的。东方朔很同情这位宫女,便化了装到长安街上以算命为名,对人说,火德真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城。这传到汉武帝耳里,他忙问东方朔如何避灾?东方朔乘机说,可以让最会做汤元的宫女元宵做好汤元,万岁爷焚香上供,火德真君吃了汤元。就会心软:同时,夜晚京城百姓处处挂起灯笼,宫女都去街上避灾,火德真君以为全城起火,就不会放火烧城了。武帝依计而行。“元宵”得以和家人团聚。从此,正月十五日就叫“元宵节”。

也有说元宵起源于隋唐的,还有说它起源于唐代的。据《七类修稿》说:“元宵节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总之,自汉经唐宋至元明清,元宵节成了炎黄子孙吉祥如意的共同节日,乐此不疲,年年如此,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元宵灯火

元宵节人们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所以又叫“灯节”。它源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

唐代的元宵节,灯期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北宋元宵节的灯期延长到正月十七:南宋时又增加正月十三为“预放元宵”:到了明代,灯期竟扩展为正月初八至十七,张灯整整十夜。唐代的灯楼,高十五丈,悬金挂银,珠玉点缀,灿烂无比。另一种叫做灯轮的大型华灯,高二十丈,饰以金玉、彩绸,内燃灯火五万盏。五代时制作的“百枝灯树”置于山顶,其光百里皆见,连月光都显得黯淡。宋代开封府为欢度元宵节,从上年冬至起,就开始搭山棚,山棚上设置有如山林一样的灯架装灯,称为“灯山”。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在秦淮河畔组织元宵节花灯盛会,使灯会盛况一发而不可收。《板桥杂记》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无双。”此后,就有了“秦淮灯火甲天下”之说。

灯与灯谜是一对孪生子。元代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说:“有以绢灯翦写诗词……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其中所谓“藏头隐语”即指谜语。猜谜是一种有益开发智力的娱乐活动,人们很爱参与,但猜中又不容易。清代诗人钱谦益诗曰:“猜残灯谜无人解,何处凭添两鬓丝”,便是对人们猜灯谜盛况的生动描述。

张灯的需要,促进了灯市的繁荣。安徽芜湖有一首《花街民谣》:“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晚上灯点亮,疑是天仙处。”

现代灯会之盛况更是超越前人。人们将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应用于制灯工艺,使“形、色、动、光”熔为一炉。传统的金鱼灯、走马灯、兔子灯、绣球灯、摇头狮子灯等早已不足为奇,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灯、武松打虎灯、天女散花灯等既恢宏壮观,又玲珑剔透,使人目不暇接。

元宵诗话

元宵盛况在古代名人佳作中有生动的描写。“月色灯光满,香车宝辇溢遍衙。”(李商隐)“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薛道衡)这些诗句都是对朝野元宵灯会盛况的生动描述。

唐朝时,元宵之夜观灯游乐已极盛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夜游。“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其中被称为绝唱的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金吾不尽夜,玉漏莫相催。”将元宵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表现得完美无遗。

宋代的元宵节更是热闹异常,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尾4句,婉约含蓄,意境优美,余味无穷,为世人所传颂。词的上阚把元宵灯会的盛况渲染得令人心弛神往,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写出了灯会的辉煌壮观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游人乘坐宝马雕车,熙熙攘攘,头捅蛾儿、雪柳的女子相偕而行,笑语阵阵。借观灯之机幽会的情人,寻找意中人却久望不至,一回头,“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情趣盎然,完美无遗。

清代董舜民的《调寄御街行,元夜踏灯》词云:“百枝火树干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忘畴昔,总是团圆月。”把观灯的写得极有韵致,体态盈盈,半戏半嗔,不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还把笔触深入到观灯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元宵灯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宋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人手忙愁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这首词写了一对情人在元宵观灯时幽会的复杂心情,堪为我国古代爱情生活的佳作。但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宣和遗事》记述了这么一件趣事:宋徽宗在元宵节亲自上宣德楼观灯赐酒。每个在楼下仰观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赐酒一杯。一女子趁观灯热闹之机将所饮金杯偷了,被卫士发现,押至御前盘问。女子急中生智,吟诵《鹧鸪天》词,巧妙地遮掩了偷窃行为,还博得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于是这首词以“窃杯女子”署名流传后世。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羁旅怀人,佳节更添愁绪,以下两阙词透过元夕繁荣热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幽独伤感之情,读来雅丽清新,哀婉回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孤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人梦,窗破月寻人。(北宋,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中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宋・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李清照的词为婉约派之宗,她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淡雅清丽,委曲精工,情景交融,跌宕有致。全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比照,抒写国破家亡。愁苦落寞的情怀,感情深挚,幽婉凄丽,堪称元宵词绝唱。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