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从文的细节描写例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从文的细节描写例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从小处入手,细处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纯生态的风景画、充满童趣的风俗画、真挚感人的风情画。通过这三幅画,我们可以了解沈老先生在童年时代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到了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真知。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学堂中和逃学中的所见所闻用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沈从文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色、味和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他既读一本小书,又更投入地读一本大书。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与玩耍,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和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沈从文先生走出书斋,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走出书斋,带读者去阅读一幅纯生态的人事动态风景画。

沈从文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轴画卷。图画长,人物多,看到的事情更多;读者不仅没有感到冗长与厌倦,反而觉得自然而清新,浑然天成,表现出的是纯生态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美景。他把一系列的人、事、物,依次推到读者的眼前,一幅幅画面、一幅幅场景,和谐而纯净。

在这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轴画卷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眼睛,和他一起去看别人绞绳子,织竹簟,做香;看别人下棋,打拳,相骂。只管看,没有一句评论,任由事情发展,“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

在上学或逃学路上,沈从文观察积累了很多人生必须经历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慢慢地去阅读一本社会大书,里面的知识丰富而有趣,满足了沈从文小时候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看老人磨针、学徒做伞、皮匠绱鞋、师傅剃头、苗人染坊、苗妇打豆腐、骡子推磨、屠户砍肉、店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等等。

读者跟随沈从文来到西城刑场,看到了犯人被处死后的种种情景;又来到南门河滩上,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宰杀牛的“戏目”,耳濡目染,沈从文也就完全弄清楚牛的身体结构了。这些细节描写使沈从文从小就看到了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人类的残忍。

在作者头脑中除了那些可看的,还有几幅想象中的风景画。其实想象中的事物,也是作者生活经历的积累,自由而赋有诗意。他在做了错事而受罚时,身体失去了自由,但心却驰骋于天地间:“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拨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

二.走出书斋,带读者去阅读一幅古风余韵的风俗画。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小城的生活方式、风俗及环境,一切都是旧的,古风犹存而不陈腐,具有小城的质感。

小城特有的婚丧嫁娶风俗。婚丧嫁娶,各样用具,都有它的风味。在沈从文的细节描写中,人们从店铺的营业情况还可以看出小城迎新送老的数量。“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治病驱邪的习俗。用小小棺木来冲淡死的气息,是很多地方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城也有这一习俗。 “到六岁时,我的弟弟方两岁,两人同时出了疹子。时正六月,日夜总在吓人高热中受苦。又不能躺下睡觉,一躺下就咳嗽发喘。又不要人抱,抱时全身难受。我还记得我同我那弟弟两人当时皆用竹簟卷好,同春卷一样,竖立在屋中阴凉处。家中人当时业已为我们预备了两具小小棺木,搁在廊下。十分幸运,两人到后居然全好了。我的弟弟病后家别为他请了一个壮实高大的苗妇人照料,照料得法,他便壮大异常。”小小棺木,是小城市民对死的命运的最后抗争,显得悲壮而又凄凉。

纯朴的教育风俗。生活在水边的孩子,戏水是最自然的风俗。沈从文的很多故事都与水有关。学塾为了防备学童下河洗澡,有一种简单而朴素的做法。“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每人左手心中用朱笔写一大字,我们还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样的细节在我们小时候也是有的,在手心上写字,透露着长辈的担心与关切。沈从文生活的时代,学童所读书籍与我们现在学生所读书籍已经大不相同了,明显留有那个时代的遗风。“来去学校我得拿一个书篮。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通常得背诵,分量相当沉重。”

简单的处罚习俗。沈从文逃学、雨中乱跑都会受到处罚,在孔夫子牌位前受笞,在家跪一炷香,这也是他生活的时代特有的教育习俗。“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有时又常常罚跪至一根香时间。”“这样一整天在为雨水泡软的田塍上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

存书轶事。逃学的办法总是奇妙而有效,令人着迷。“因此我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把书篮寄存到一个土地庙里去,那地方无一个人看管,但谁也用不着担心他的书篮。小孩子对于土地神全不缺少必需的敬畏,都信托这木偶,把书篮好好地藏到神座龛子里去,常常同时有五个或八个,到时却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谁也不会乱动旁人的东西。”

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不同的风俗。如每年的夏季河里涨水时,就有一群专捞浮财的人。“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的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在野地里、房屋边捉蟋蟀,也是儿童必做的一件有关风俗的事。

三.走出书斋,带读者去阅读一幅幅真挚感人的风情画。

沈从文在字里行间渲染了普通市井人家在简单的生活方式下的满足与快乐,有些细节则透出小城市中小家碧玉似的温婉美感和独特的浪漫气息,颇具空灵、雅致的古典美韵味。他着力抒写市井百姓的平凡生活,让读者跟随他一起去欣赏市井百姓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温暖的亲情画。“四岁时母亲一面告给我认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给我糖吃”这一细节温暖甜美,母亲的教育,外祖母的痛爱,寄予我人生深切的期望。

父亲的期望。父亲赞美我的明慧,传授人生经验,期望我做一个京剧艺术家。“我的爸爸既一面只做将军的好梦,一面对于我却怀了更大的希望。他仿佛早就看出我不是个军人,不希望我做将军,却告给我祖父的许多勇敢光荣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间所得的一份经验。他因为欢喜京戏,只想我学戏,做谭鑫培。他以为我不拘做什么事,总之应比作个将军高些。第一个赞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

对苗家妇女打豆腐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苗家妇女的装束、歌声、背上的小苗人、舀豆浆,都显得自然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画面温馨,充满柔软的温情和温婉的人性美。从沈从文的描写中,我们读到了普通市井人家在简单的生活方式下的满足、快乐和幸福。

沈从文关于湘西小城的记忆充满了温情脉脉的市井平民格调。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他把镜头靠近,再靠近,为我们拍下了一个个边街特写长镜头。我们看到了老少织簟子、小铁匠写真、馋人的小饭铺。特别是有关小铁匠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小铁匠拉风箱、挥铁锤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小硬汉的富有力度的动作,逼真传神,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人虽小小的,两只脚跑得很快,什么茨棚里钻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认为这种事比学校里游戏还有趣味。” 这一细节,突出孩童时期的沈从文的顽劣、野性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正是因为走出书斋,我才会去思考那些问题。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在沈从文的细笔描写中,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洗礼,一种传统的撞击,一种观念的影响,一种久久不能忘怀的恋情。那种旧时的小城,独特的氛围,并不因为城市现代化的到来渐渐远去了,反而会让我们更加迷恋,甚至感到一种失落……

王彦,语文教师,现执教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中学。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