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针灸治未病的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针灸治未病的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针灸法;治未病;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Dg)06-0043-0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1 针灸“治未病”的意义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重要法则,是机体抵抗邪气侵入、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总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包含着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含义,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防治疾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的一个关键环节。当检查诊断形成“已病”时再采取治疗措施已经为时过晚,很多疾病已难以治愈,疗效不佳,高昂的医疗费用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素问・评热病论》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疾病出现先兆时即采用针灸方法及时介入以扶助正气,可以及时阻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灸法“治未病”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的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安全等防病保健的观念。但在应用时,要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的针灸法“治未病”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医学发展的方向将是以预防为主,医学的重点将是“防患于未然”,“针灸法以其防病治病的特色、独特的治疗功效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疗效显著,故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的发扬光大,受到世界医学的关注。

2 针灸“治未病”的作用

针灸法是传统中医的治疗法之一,除了具有易得、方便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它利用了艾的属性和灼燃的热力加针刺的作用,凭借机械刺激、热刺激、药物刺激等物理化学方式激发人体相关腧穴,再通过经络的传导传入体内,渗透诸经,渗透筋骨以至全身。针灸法“治未病”是根据经络表里与脏腑互通的关系而彼此互治,作用于局部可以影响到整体,通过整体可调整局部,局部与整体互相影响,从而发挥调节脏腑的功能,使人体气血旺盛,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的生命活动。

《本草纲目》曰:“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针灸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络止痛、祛风解表、消瘀散结、温经散寒、补益中气、升阳固脱、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表明,针灸可调节中老年人的血脂和全血黏度,调整老年人的脂质代谢,防治由此诱发的老年性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针灸法能激活五脏功能,协调物质代谢,明显改善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紊乱,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常用针灸法,具有“重症速效,难症神效,常见病久效”的治疗特点,特别是对疑难病症的疗效则更为确切,达到了早期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减轻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3 针灸法“治未病”的辨证选穴

针灸法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的关系,腧穴是针灸法作用的内因,针灸产生的药性和热量和刺激则是针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因与外因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针灸法的效应,才能发挥针灸法防治疾病的作用。临床用针灸治疾病时,处方选取是否正确、腧穴定取是否准确、方法是否恰当,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灸与相关腧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同时,医者还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用中医基本理论,结合腧穴的功能,选择适当的腧穴,配合艾灸的灸量,才能发挥针灸独特的疗效。在针灸“治未病”的实践中,一般常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神厥、气海、百会、涌泉等作为主穴。长期针灸足三里,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调节后天之本;针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增强和维持人体的性腺功能;针灸大稚能补阳气、退高热,预防外感;针灸天枢、神厥具有回阳救逆、预防疾病、强壮身体之功;针灸百会能升阳固脱,对机体有双相良性调整作用;针灸涌泉既可补肾益精、宁神开窍、疏肝理气,又可保健、延缓衰老及养颜,针灸阿是穴具有消瘀散结、预防感染之功同时能消肿止痛。

因此,经常针灸以上诸穴,不仅能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而且还可补肾、健脾、益肺,同时又能调节全身的机能状态;不仅能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阳痿,同时治疗脾虚所致的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同时又能治疗肺虚所致的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辄尤甚,声音低微,或自汗、恶风、气虚感冒等。但在治疗肾虚证时,还应配肾俞、太溪、命门等补肾阳、益精血以固本;治疗脾虚证时,配中脘、脾俞、胃俞、神阙等健脾益胃、调理胃肠,以固后天之本,资生化之源;治疗肺虚证时,配肺俞、风门、身柱等补益肺气、调节诸阳,以增补阳气,预防感冒。在临床中,还应根据个体的差异,注意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整体调理。

4 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

当前,世界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抗衰老、防病保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针灸法在调节脏腑、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中发挥着特殊的功效。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弱,元气虚损,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瘀内停,难以濡养五脏六腑而引起一系列衰老的征象。经常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大椎、关元、气海、百会、涌泉等穴可激发正气,强身健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消除病痛;同时,长期针灸也可治疗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在防治老年病特别是延缓衰老方面也很有价值。针灸神阙、足三里对老年前期、老年期高脂血症者血脂影响的研究表明,针灸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针灸调脂良好的作用,说明针灸能调防衰延寿。有研究表明,针灸对机体可产生徐缓的激发作用,调动内在的抗病防御机能,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使机体出现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转变;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调衡阴阳的潜力,通过加强自身内在的调节能力去应对内

外环境的影响与干扰,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充分发挥针灸调整作用的优势,有利于病理产物的清除,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5 针灸有效辨证分析

5.1 急重病针灸法 急重病针灸法颇具回阳救逆、回阳固脱之功效,故灸法也常用于急救。中医古籍中多有针灸法用于急救的记载。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的专著。《新集备急灸经》专论急症。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针灸》中指出:“大凡人有牢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常能愈疾。”如《千金要方・诸风》载“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愈。”《备急灸法》曰:“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灸为第一。”《肘后备急方》载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灸治方达102首。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载有用灸法救治卒中、暴厥、阴症中寒、霍乱已死、阴症腹痛冷极、破伤风、溺死等急症。如悌的《骨蒸灸方》专论灸治痨病。富作平分析了清代及清代以前20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发现:其中涉及治疗中风病文献486条,灸法112条(含针灸合用18条)占全部处方的26%。显然,针灸法可用于多种急重症的救治。由此可见,对古代针灸法治疗急重症的文献进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合理的整理和发挥针灸法在急重症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5.2 常见病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针凡41节,内容涉及针灸治各种慢性疾病20余种。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的《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疗的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证。另外在《景岳全书》第九至第三十六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证中,有20类提到灸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15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作用。可见,针灸法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显然,灸法独特的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之功效在寒性疾病中有优势。

5.3 预防保健功能 针灸法的温煦阳气功能,使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宋・窦材《扁鹊心书》言:“保护阳气为本”“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庄绰《灸膏盲俞穴法》专论防病保健灸。孙思邈《千金要方》曰:“此灸讫,令人阳气康健。”“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泻风气。”《扁鹊心书》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年六十岁,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医说》曰:“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灸法还具有独特的预防作用。《黄帝明堂灸经》中“正人形第四”有载:“黄帝问歧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歧伯答曰:凡人未中时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叶煎汤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呐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瘀血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对内分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人吴蜀也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针灸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表明针灸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同时针灸对各种炎症、感染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以及保健治疗或延缓衰老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未病”是利用中医针灸理论,最后将生命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相应的腧穴适当刺激,借助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联系,对机体多环节产生调节,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调节效应,最终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多年来一直被临床所重视,在防病保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灸法也与其他疗法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贵在长期坚持,按时施针灸,只要树立预防和保健的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有病及时调治,无病用心保养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2。

[2]姜春华,血瘀证的研究[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31。

[3]朱兵,针灸的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92。

[4]战敏,姜旭光,艾灸治疗皮肤浅表溃疡117例[J],中国针灸,1996,16(11):634。

[5]吴中朝、王玲玲、刘铁光,等,针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5):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