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文琛:行走是我创作的永恒主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文琛:行走是我创作的永恒主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日前,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第二批曲目公布。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对入选“曲库”的作曲家进行专访,逐一呈现其作品背后的故事及作曲家的艺术观点。

秦文琛,1966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9岁起学习音乐。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朱践耳,1992年毕业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入选曲目:唢呐协奏曲《唤凤》

《唤凤》是一种生命的写照

记:当时是怎样想到创作《唤凤》这样一部作品?

秦:这部作品创作于1996年,是受到了油画《火中的凤凰》的启发,讲的就是凤凰浴火重生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当时我还住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筒子楼里面,和郭雅志住隔壁。郭雅志很用功,每天就听到他吹唢呐,因为我学习音乐最初的十年一直是在学习民族音乐,所以听到唢呐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就想能不能有机会为唢呐写一部作品。正好当时王甫建老师找到我,让我为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写一部民族乐器的协奏曲,于是就创作了这部唢呐协奏曲。1997年,《唤凤》由王甫建指挥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记:大约写了多长时间?

秦:真正写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两个月,但前面构思的时间很长。我写东西通常都是想的多,写的快,只要想好了怎么去写,再下笔就比较容易了,

记:整部作品非常宏大,但开始似乎很空灵。

秦:对,开始唢呐表示一种生命,缓缓奏出的几个长音像是一种遥远的呼唤,像鸟的哀鸣。大约3分钟后,乐队才进来,其中的打击乐表示一种对抗,展现了凤凰在黑暗中诞生、成长,最后经过烈火的洗礼,走向成熟,最终飞向太阳这样一个过程。传说中的凤凰召唤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质,我在作品中就是想展现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精神,象征着生命亘古的向往和追求。

唢呐可以承载厚重的题材

记:用唢呐来承载这样一个厚重的题材有没有困难?

秦:确实有难度,因为唢呐一般在人们印象中都是红白喜事才吹的,这次要让它来承载一个协奏曲,这么大的篇幅,确实很有挑战性。还有,在写作上如果按照西方音乐常用的主题音乐写法,即先有一个主题,然后逐渐展开,这样很容易陷入俗套,也不适合。还有,在唢呐的运用上,既然是唢呐协奏曲,乐队里面还要不要唢呐?另外,唢呐本身演奏技巧的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记:那这些难点是怎么解决的呢?

秦:首先在写作上不采用主题写法,不要主题,就突出音色搭配,在唢呐的音色转换上作文章,整部作品大大小小用了4、5支唢呐。但这样又有新的问题,就是容易散。我就持续在一个音上做文章,在一个D音上作装饰音,这样就不会散了。我在乐队中用了7支唢呐,这样让一支唢呐和一群唢呐去对抗,产生共鸣,产生一种呼唤。在唢呐的演奏技巧上,几乎融入了唢呐所有的高难度技巧,包括舌踢音、附会音、飞指、借指等。

记:技巧这么难,演奏者会不会难以驾驭?

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和郭雅志交流,在技术的安排上考虑到了实际演奏的需要,因此尽管技术很难,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郭雅志发明的活芯唢呐,可以很方便的演奏半音,因此我在写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空间。但即便不用活芯唢呐也可以做到,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刘英就坚持不用活芯唢呐,只用普通唢呐也演奏的很好。

记:首演之前的排练的过程是不是很艰苦?

秦:是的,这部作品毕竟很难,我非常重视首演,对演奏者的要求很严。王甫建老师带领着乐队练的很认真。那段时间我天天催着郭雅志练习,他的嘴都吹破了。好几次他还在睡觉就被我拽起来去排练,被他称作“周扒皮”,呵呵。

脚步的声音是童年在行走

记:你的创作通常比较关注哪一类题材?

秦:在我的创作中有一个永恒主题就是“行走”,我的作品中很多都有脚步的声音,我现在还经常做梦梦见童年在行走。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小时候从没有走出过草原,那里有很大天空,很大的地。天上的云彩呈现出各种形状,有时像马、有时像鸟,云的影子在地上走。阳光从很厚的云层中投射下来,形成一道道光线。人在自然界中显得特别渺小,这些自然现象经常对我产生一种莫名的震惊。

人待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中就容易产生很多幻想,经常想象着外面是什么样子,对远方有一种期待和好奇。记得我大约6、7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舅舅家,要走三天路,因为平时活动范围很小,所以这次远行让我非常兴奋。但是当走了很长时间之后发现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带给自己什么惊喜,走了一天是这样,走了两天还是这样,于是就觉得很沮丧。我对这个事情印象很深,这种行走的情结一直留在心中。

记:这些东西都在你的作品中会有所体现。

秦:是的,像《太阳的影子》就是我对童年的记忆,其中包括我父亲唱的许多歌谣。我至今还常常想起晚上我们围坐在父亲周围,头上漫天的星斗,银河离你那么近,草原是那么静,父亲会唱很多歌谣,他可以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不重复。

还有大提琴协奏曲《黎明》,是从海子的诗中得到灵感。海子的诗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中很有号召力,我读海子的诗很有感觉,他的诗里也经常表现“行走”的概念,如:“我前行,前面是无边的黑暗和寂静,我转过头去,路在身后,为了脚印而哭泣……”,“夜还在延伸,路还在继续,命还在沉浮,火还在颤抖,我还在走……”,这是一种对远方的向往。我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