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是一个智能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是一个智能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的世界与数字的世界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机遇。但是,这是人们想要的么?

假如真的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与之对应的数字世界,那会怎么样?现实世界里布满了传感器,收集一切信息。数字的世界是由软件构建的大厦,它能接收所有的信息,并自动地做出反应。如果现实世界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在虚拟世界里也会有一扇打开的门相对应。如果因为开门室内的气温下降到某一特定温度,那么数码世界就会自动地打开暖气。

20世纪90年代早期,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格勒恩特尔在他的《镜像世界》一书中就有了这样的想像。将来“你盯着电脑屏幕,就能看到现实世界。你所在的现实世界的某些部分,比如你居住的城市,你工作的公司,你所在的学校,城市医院,都将在屏幕上。它们都成了色彩鲜明的彩色图画。这些图画在屏幕上移动着,虽然抽象但容易分辨得出。”

就算在20年后的今天,这听起来也还是像科幻小说。但就是在这本书里,格勒恩特尔先生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先见之明:人类确实在构建越来越多的所谓“镜像世界”,或“智能系统”。由于有了互联的传感器和摄像机,有了无孔不入的无线网络,有了沟通的标准和人类自身的活动,现实世界和数字的世界越来越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可能不会被马上分辨出来,因为它同时发生在很多的地方,而且往往不易被理解。在可控的环境中,它是一种最先进的技术。例如,西门子公司开发的一种软件,对工厂进行虚拟的复制,保持对现实工厂的监控和重新配置。这种技术已经在全世界传播,而且还发展出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哈勃研究咨询公司的葛伦・埃曼丁格尔(Glen Allmendinger),把它称为“虚拟的现实世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与“二次生命”这个虚拟世界中的复制品对应起来。不过,他们将结果称之为“跨越现实”。“谷歌地球”和它的街景服务,第一次实现了对整个世界的静态复制。奶牛身上的传感器,让我们能够跟踪到奶牛从出生到被送进屠宰场的每一个步骤。智能电表能够实时地向电力公司显示用电的数量。

智能手机的多种用法

不过,正是智能手机和它的应用软件,加快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智能手机上装满了传感器,它们能够判断从用户所在的位置到环境光线等一切信息。这些信息随后被传送回网络系统中去。应用软件从其作用来看就是一种微缩版的智能系统。有了它们,用户可以做很多事情,如可以了解朋友的行踪,可以遥控家里的电器。

智能手机,也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最直接相遇和融合的地方,现在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将一个叫做“Layar”的应用软件下载到你的智能手机上,然后开启手机的视频摄像头,对准一条大街。这个软件就会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带有全部数据信息的图片,如街上商店的名称,或待售房子的名称。

这些注定会发展为一种被叫做“社会信息技术系统(SIS)”的新系统。科技的进步必然会为这个系统提供必要的组成部件。根据摩尔定律,单一计算机芯片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大概会增加一倍。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传感器。

因为有了更强的处理能力,更优质的连通性能,计算机系统能够储存和运算那些庞大的数据资料。而这些资料就来自于那些传感器和其它相关的设备。世界各地的公司,将他们数干个服务器的网络数据中心联接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云计算”。这些不仅可以储存数据,还可以对数据进行筛选。例如,让智能系统对它所处的环境变化做出即时的反应。

下一个大事件

信息技术(IT)公司已经确认了,智能系统将会是下一个大事件。产业巨头们已经实施一些最具野心的设计,IBM的老板彭明盛(Sam Palmisano)已经把智能系统确定为公司优先发展的项目。多年以前,公司就发起了一场名为“智能地球”的运动,鼓吹数字技术将会使能源、交通、城市和其他许多领域变得更加智能化。其他公司也纷纷跟风而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正在鼓吹“智能互联社区”。而全球头号硬件制造商惠普也打算构建一个“地球中枢神经系统”。西门子和它的竞争对手通用电力,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家庭生活,他们计划将众多智能系统连接起来,这样他们就能在某一特定行业施展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医疗保健和制造业。而且这一波的“智能”创业潮,将提供从精确定位设备到传感器数据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服务。

各国政府也纷纷投入了这一潮流。很多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金打造智能系统的基础工程,有些国家甚至将智能系统确定为产业政策的优先发展项目。“物联网”(对智能系统的另一种叫法)已经成了欧盟“数码议程”的中心议题。这个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是那些制造业比较强大的国家,如德国和中国。

智能系统之方兴未艾,并不仅仅因为它能给技术公司和雄心勃勃的政客带来利益,还因为各个国家对这种系统有真正的需求。在许多国家,基础设施开始老化,医疗保健费用暴涨,资金短缺。更加智能地使用资源,能够让纳税人的钱用得其所。对病人进行远程监控,将比把他们留在医院里更经济,也更安全。如果一座大桥装上传感器,工程师就能知道何时应该对桥梁进行维护。

在这方面,中国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它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运动,规模空前。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3.5亿。这个数据,比现在美国的总人口数还多。如果没有通过数码技术加强了的基础设施,中国将很难向这些新的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食物、交通、电力和水。

最重要的是,智能系统可能是人类用来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如今的电力网,运输系统和水分配系统,基本上都是管道网络。根据IBM公司的计算,仅是把美国的电力网的效率提升5%,就能减少相当于5300万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根据德州运输研究所的研究,2007年的道路堵塞,使得美国浪费了42亿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及106亿公升的汽油。根据勒克斯市场研究公司的研究,由于渗漏,全世界的公用事业机构浪费了25%到50%的净化水。

说了这么多优点,那么智能系统又有什么缺点呢?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个人的隐私会被侵犯,个人信息有可能被不怀好意的政府滥用。确实,与这些智能系统相比,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那些无孔不入的监视器,都是小儿科。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房间里找个角落来躲避“老大哥”将会更加困难。

其次,批评者担心这些智能系统会联合起来对抗它们的创造者,就像在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在这部电影里,人类被投入机器,机器以假冒的现实控制了人类,然后再获取人类的身体热量和脑电活动。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情形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不过,智能系统在故障面前可能极度脆弱,或者很容易受黑客的攻击。

第三,有些人担心,那些能够进入智能系统的人,将会比没有机会进入智能系统的人得到巨大的资讯优势,使他们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社会上激起一场反对智能系统的运动。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了。一个心怀不满的美国人,以计算机科学家为目标,向他们寄送邮件炸弹。他寄了一个给《镜像世界》的作者格勒恩特尔先生。格勒恩特尔虽然伤得很严重,但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