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燃灵光,咀嚼味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做到因文而异,由词到词,由词到句,由词到文,推敲斟酌,引燃词语的灵光,咀嚼词语的味道,才能感悟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词语教学由词到词由词到句由词到文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讲,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应用的单位,词语是词和短语,即词组的合称。词语的教学是阅读教学落脚点,它为阅读教学撑起了一片蓝天;是改变粗放阅读习惯的必须;是走进内心的引领;是传播语文香气的花蕊,是语言灵光熠熠的珍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常是从词语的角度切入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立脚点,本人认为词语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由词到词,推敲深挖
用词的精彩与匠心,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到苏小妹《给诗加"腰"》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无不体现着词语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找出这些精彩的闪亮之笔,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比较推敲,感受语言的精彩。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在板书时故意把"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写成"升"字,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再找出两个字进行比较,应该用哪个词好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起初学生以为写"烟"应用"升"字,后来,仔细品读,他们感悟到用"生"的巧妙,因为这里写出了瀑布很高,水在落下时碰到石头,产生很小的水滴,像雾一样;而且"烟"升说明上去就没有了,可瀑布又不断有雾气产生,也应用"生",这个"生"写出了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阳光下仿佛升起了一团紫烟,引人遐想的情景,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经过一番细品,学生就从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中品出了词语的精彩,感悟到诗人用词的匠心及诗的意境美。
二、由词到句,感受深刻
普通语言学的专家洪堡德说过:"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里,要你字斟句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去考虑......"把词语放入句子中体会,才能品出不同的精彩。
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教学重点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小女孩在美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中展现出来的真实,感受虚无的美好幸福和现实只有死才能不受饥饿寒冷痛苦折磨的幸福,从而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又如在《匆匆》一课中,"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罢......"出现的两个"裸"也应放在句中品味,才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同,第一个指本意,即光着身子;第二个指引申意,指一事无成,无所成就,在比较体验中,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不甘心让时间白白流失,不想让自己一生无所作为的心情。从而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通过由词到句,句中品词,学生对词语的含义与精彩感受深刻,心领神会。
三、由词到文。
1、由词到文,提纲挈领。
有些课文全文围绕一个词或几个词来写,在教学中抓住这几个词,由此而拓展,学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也就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就线索分明,一目了然了。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首先找出中心句,再抓住句中的两个词"劳苦、简朴",理解体会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几个方面找出围绕这两个词而写的内容,这样线索清晰,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重点,统领全文。
2、由词到文,品悟内心。
有的课文无论篇幅多长,展现人物内心品质的往往只是几个点睛之笔,几个"暗藏玄机"的词语,抓住这样的词语,用心品悟,人物的内心品质就彰显出来了。
如教学《桥》一课时,描写老汉的句子里有用到两个动词:"揪"和"推"。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韵味。这个"揪"字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如换成"拉""抓",从中体会老汉动作的利索,那是毫不犹豫的,而这种毫不犹豫做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简单的选择,而是剥夺了儿子生的希望,剥夺了生的希望给了谁呢?给了其他的村民。于是老汉的无私便跃然纸上;而"推"字也同样精彩,老汉这一"推"也毫不犹豫,但这次,他是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老汉的爱就不言而喻了。抓住这两个动词,在这一"揪"一"推"中,人物的形象就赫然纸上了。
3、由词到文,入情入境
有些词语在如诗如画的语言环境中更是流光溢彩,由这些美词组成的意境,和在这意境中品词,更能情景交融,美如诗画。
如王崧舟老师在诗意的语文教学中,就把语境融会贯通于词语的教学中,首先他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摘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月夜的画面,"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哪个词看出月亮浸在水中?" (静影沉璧):"璧指什么?"(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请把这八个字和两幅画读到心里去。"在这段教学中,王老师把孩子的精神世界引入了独特的意象,在反复品读涵泳想象感悟之中,词语被赋予温度、灵性。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还沉浸在这美词美景之中。
参考资料:
[1]《王崧舟教学案例》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