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基于200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分析和测算了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认为(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能源利用水平较低,(2)近些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较为明显。另外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DEA,Malmquist指数,能源利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1

一、问题背景

无可非议,能源已经成为资本、劳动、制度等因素外另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能源利用效率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会对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提高能源的消耗效率,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这种思考的问题。

二、效率的定义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定义,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指能源转换设备由于技术革新,在使用较少的能源下而能提供同样的能源服务。

能源的消费效率一般通过能源消耗强度进行衡量。所谓能源消耗强度,就是指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即能源消耗总量同产出总量之间的比值。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GDP来作为衡量总产出的标准。能源强度为单位产出的能耗量,能源强度越高就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耗量越大,也就说明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反之亦然。

另外衡量能源效率还可以使用能源系统总效率这个指标,该指标由三部分构成: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能源效率为中间环节效率同终端利用效率之积,而能源系统总效率为开采效率同能源效率的乘积。王庆一(2005)在《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中详细分析了中国1980年至2002年的能源系统总效率。蒋金荷(2004)分别分析了中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系统总效率两个指标。

但上述方法计算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仅考虑了产出的因素,并没有充分考虑相关投入因素,因此本文采用DEA方法来评价能源利用效率,以弥补上述问题。

三、模型方法及数据处理

(一) 模型方法

运用DEA方法来衡量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投入导向(intput-orientated)和产出导向(output-orientated)。投入导向的DEA测度主要回答的是在不改变产出水平的条件下,投入可以减少的比例是多少,而产出导向的DEA测度主要回答的是在不该便投入数量的条件下,产出可以增长的比例是多少。Fare和Lovell(1978)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厂商的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投入导向的DEA测度和产出导向的DEA测度才是相等的。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水平,所以本文选择投入导向的DEA方法来测度中的各省市自治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 数据处理

本文在测算能源利用效率时采用劳动,资本和能源消耗作为投入变量,采用GDP作为产出变量,数据选择了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中不包括,并且把四川和重庆作为一个大省来进行计算。)

劳动力:本文将就业人数的数量作为带入到规划问题中进行计算,即本文在计算时选择了劳动力数量而没有选择劳动力质量,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于劳动力质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

资本存量:本文中2005-2006年的资本存量数据采用的是单豪杰(2008)所发表的论文中所提供资本存量数据,而2006年之后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是笔者运用单豪杰(2008)所提到的方法进行推算的。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除个别省份(吉林、安徽、广西和云南)外,其他省份的全要素生产力都有所上升。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江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率分别为7.1%,5.7%,5.5%,5.5%和5.1%,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上海,江西,北京和天津的技术进步程度最高,分别为7.1%,5.8%,5.7%和5.5%。从规模效率的方面看,河南,宁夏和贵州规模效率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2.0%和1.2%,但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程度均小于1。

八、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能源的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平均的说,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旧有提升空间,即使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未来的几年没有提高,仅依靠当前的技术水平,所能节省下来的能源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通过考察Malmquist指数和对其的分解可知,近些年,中国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是有所提高的(除个别省份外),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R. Fare and K. Lovell,Measur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19, 1, 150-162

R. Fare, S. Grosskopf, M. Norris, Z. 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66-83.

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16-23.

唐玲,杨正林,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34-48.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能源环保讨论研究,2005,6,10-13.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8,66-76.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0

曾胜,黄登仕,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