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些渐行渐远的家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些渐行渐远的家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从年初起,央视《新闻联播》对社会各阶层就家规、家风的认识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我们人生第一课。因此,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将使代代都受益。在新时期,重新思考家风、家规,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先秦,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内容和形式趋于成熟,是一种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训诫后辈子孙的家教方法。家规家训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教育的发展曾经一度走入误区,那就是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思想又多取材于国外的家教理念,舍本逐末,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今日之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一种严峻的考验,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围绕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精英教育而进行,孩子成了牺牲品,这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为了孩子成功成名,家长的家教法可谓五花八门,在家长的苦逼下,虽然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和相关的技能,却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有一种对孩子品行、能力和学习均有裨益的家教法,却早已被丢弃了,这种家教法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方法――家规。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现代家庭极少有订立家规的,而且还因为它早已淡出了很多现代家庭,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红尘中。

家规,对于很多现代家庭来说,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词汇。这里的“家”是指家庭,“规”则是规矩或规范,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规矩、讲规则。

现代家庭对家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或书刊。在讲述古代家庭生活或教子故事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里的长者,在动用家法惩治儿子或孙子时,总会先把家法读出来,然后再附上惩罚的办法。这里的家法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家规。

家法作为一种家庭自治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的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国家”出现,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与国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宗族到家族到大家庭,再到现在的个体小家庭。

由于产生于封建社会,传统家规也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弊端,有的家法甚至等同于霸王条款:其一制订不经过全家讨论,尤其是不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其二是很多家法只是强调惩罚,缺乏奖励措施;其三只对妇女、儿童有限制,对家中男性、长者则全无约束。现代家规则不同,有奖有罚,体现出现代的元素,即民主和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说起家规,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嫡子孙、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同为清朝的李毓秀是康熙年间的秀才,他的著名典籍《训蒙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弟子规》,也是经典教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这两篇治家格言,可谓家规中的经典作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很多人都能够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无论是《治家格言》还是《弟子规》均出自封建时代的文人笔下,肯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仍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家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任何家庭来说,这两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家规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相比外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对长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话为基准,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而国外的家庭环境相对民主一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为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家规应成为我们现在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但现在一些年轻的家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地缺少规矩的约束,不但对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名人家规

(一)

王永庆家规:“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

“台塑大王”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以严格出名。儿女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王永庆给的学费、生活费刚刚好。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王永庆和儿女沟通都是通过写信,从来不打电话。儿女回信,还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条牙膏也要写上去。

王雪红是王永庆的三女儿,顶着“经营之神的女儿”的头衔,王雪红却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其唯一的经济支持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靠着用它抵押贷款来的500万新台币(合100多万人民币)王雪红创办了威盛集团。

(二)

有时候,不用文字表达,父母的身体力行也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一个关于捡砖头的故事。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瓦捡回来,有时候父亲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

当时俞敏洪只觉得父亲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很了不起。长大后,俞敏洪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中体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

“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依然能积攒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捡砖头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俞敏洪做事的指导思想。

(三)

周福仁家规: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

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

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就生在这个偏远山区里,父母没有文化,把对子女的要求写在条条框框里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时候所受的教导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谓“因地制宜”。

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周福仁节俭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出差从来都是坐经济舱,而不去坐头等舱、公务舱。他的部下经常对他说,现在住宿、坐飞机、开车,都要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这并不是浪费。但周福仁的回答是:现在不管怎样,都比以前好多了,额外的花销没必要。他心里想的是:一定要为子女、为员工做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