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园暴力及其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校园暴力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研究中。当前急需建立对校园暴力犯罪有效的预防机制,用以预防那些比较少见的重大校园暴力犯罪,消除校园现象。

【关键词】校园暴力 教室暴力 恃强凌弱行为 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98-01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校园暴力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研究中。校园暴力预防中心把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违反校园教学任务,破坏校园秩序,侵犯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或从事与和武器有关的行为。”在一般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我们将校园暴力主要分为教室暴力、恃强凌弱行为、斗殴和故意伤害等几类。

教室暴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暴力通常与行为或心理障碍和缺乏必需的社会技能有关,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处理教室内的各种非学术方面的障碍。不幸的是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以至于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危险因素。因此,小班化教学加上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教室暴力的发生。

恃强凌弱行为:恃强凌弱行为也是教室和校园内其他区域比较普遍发生的暴力方式之一。假若一个学生反复地遭受另一个或多个学生伤害性的行为(生理或心理),就被认定为是恃强凌弱行为的受害者了。研究表明,约15%的学生曾恃强凌弱欺侮过他人,而在这15%的学生中大约有50%的学生在家里受过虐待。有恃强凌弱行为的学生也更有可能在学校里有其他不端举止,并会在自己的过失行为方面责备他人并且撒谎以脱罪。受到恃强凌弱行为并且缺乏他人帮助的学生则有可能会采取打击报复,造成暴力行为的循环。

斗殴和故意伤害:斗殴和故意伤害通常由学生之间的人际纠纷引起,往往升级为肢体冲突以及斗殴。在极少数情况下,斗殴和故意伤害涉及例如枪支、刀具、棍棒等武器。大约8%的学生称曾在校园内被人持武器威胁或伤害过。学龄儿童因暴力致死案件极为罕见,不到1%的5~19岁青少年谋杀案发生在校园内。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预防基于发展理论研究,快速通道法是识别青少年早期侵犯性的迹象,以及父母、老师和同龄人造成其侵犯性的维持的方式。通常目标人群是那些被证实有早期破坏行为的低年级学生,这些行为包括不服从,具有侵犯性,冲动的和不成熟行为。所用的方法是多层面的,其中包括教授父母更有效的训诫孩子的技巧,以及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但同时这些方法还延伸到另一方面,减少那些使得青少年具有侵犯性的危险因素,如学习成绩差。如家庭会议注重在家里建立一个有结构的学习环境,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以及与老师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

在有理论研究的同时,当前形势急需建立对校园暴力犯罪有效的预防机制,这不仅仅是用来预防那些比较少见的重大校园暴力犯罪,更着重于消除校园现象。截至20世纪末期,全球范围内的反校园运动已经在各国包括挪威、芬兰、英格兰、爱尔兰和荷兰等陆续地展开了。其中,最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的实践是“奥尔维斯预防项目”。这个项目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重心不是去改变孩子和家庭,而是着力于改善学校的校园氛围,利用良好的校园氛围来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从根本上断绝现象。该项目首先从积极调动教师、家长、行政人员和学生,加强他们对现象严重性的认识和对背后问题的理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不是孩子们之间的正常现象,并逐步减少他们对现象的容忍度。

一项匿名的调查显示,学校欺凌现象远远超出了那些对欺凌现象不甚了解的成年人的预期。基于这项调查,在美国一个新的团体――预防协调委员会成立了。它致力于贯彻“奥尔维斯预防项目”的方针,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校和所在社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手段。比如帮助学校制定反的校规,给予教职员工规定的时间进行培训,决策家长是否需要介入等。课堂反教育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辨认现象及其危害的重要途径,并且教导孩子能够在受到的时候能够敢于上报寻求帮助。同时能够倾听受害孩子的心声,足够的社会支持是将受害孩子从阴影中解放出来的关键。除此之外,项目中一个最基本的部分是课堂会议。课堂会议搭建了一个学生和老师沟通连接的桥梁,将学校变成学生情感、社会支持和积极态度的源泉。从各方面获得的数据来看,预防项目均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挪威,现象减少了10%~50%;在美国,相关的反校园暴力组织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就中国目前而言,各地不断曝光的校园事件致使在校学生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让全社会意识到校园安全问题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学习欧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中国原有的校园安全防范模式的优劣,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才能最终找出最适合中国防治校园暴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