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生爱国的史志学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生爱国的史志学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连战,是现任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和他的父亲连寝东、祖父连横,人称“台南三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台湾望族。连战的祖父连横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气横溢的爱国史志学家、作家。

根在大陆

连战的祖父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又字雅堂,号剑花。清光绪四年正月十六(1878年2月17日)生于台湾安平县,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村(今属福建省龙海市)。

马崎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属于美丽富饶的漳州平原一部分,又是九龙江的出海口,村四周遍布名胜古迹,山环水绕,风景秀丽。马崎村现有人口近2000人,其中连姓宗亲1400人。

明宜德元年(1426年),马崎开基之祖连佛保迁居至此后。有大批族人在此聚居,繁衍后代。清康熙年间,连佛保的十世孙、17岁的连兴位从马崎村渡过台湾海峡赴台南马兵营定居。马崎村里的连氏宗祠,就是台湾连兴位及其后裔的祖庙。连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毁于清初“迁界”。康熙三十一千申年重建。黑底金字的“连氏宗祠”横匾悬在宗祠门楣上,白底红字的“兵部尚书”灯笼挂在屋檐下,随风微动。高悬堂中的“翰林”牌匾、祠堂门前的古代树旗台,诉说着连氏家族历史上曾经的显赫与辉煌,也见证了连氏祖辈迁徙的历史。正门旁石刻榴联“前起龙山看凌云在迩,后环珠水快睹万象连翩”。进得大门,过了天井,便是祭祀祖先的“思成堂”。堂上香案、神座淡彩而凝重,红灯红烛跃动不已。祖龛内供奉上祖连南夫、马崎始祖佛保公及夫人等先祖神位。连横即为连南夫的第二十五代裔孙,连佛保第十六世孙,连兴位的第七世孙。

史学泰斗

连横是父亲连永昌的第三子,自小特别受父亲疼爱。连永昌是个沉醉于历史书籍并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的父亲。童年的连横经常陪坐在父亲身旁,听他品茗侃谈古代的那些忠义故事,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1895年《马美条约》清廷割台湾给日本,侵台日军强夺连家老宅为法院,致连横的父亲忧愤去世。连横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家居终日手抄杜甫全集,学作旧体诗,以叙国难家忧之感。

亲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奴化统治的连横,感到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是在于向世人昭示“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1897年春,20岁的连横到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1898年后,连横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汉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介绍台湾山川、古迹、物产、风情的随笔。

1905年,连横携眷到厦门,与人合办《福建日日新报》,自任编辑,大力宣扬民主革命思想。新加坡中国同盟会曾派人到厦门联络,拟将该报办为同盟会机关报。因此报纸言论更为激烈,触怒了清政府,报社最终遭封闭。连横只得携眷重返台湾,在《台南新报》汉文部当编辑。1908年连横移家台中,任《台湾新闻》汉文部主编。连横利用编务之余开始撰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著《台湾通史》,历时10年,终于在1918年完成。这部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计八十八篇共三十六卷,近60万字,全书起自隋大业元年(605年),迄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该书《凡例》云:凡千二百九十年之事,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资料丰宦。

《台湾通史》这部充满爱国主义的历史巨著,自问世以来,曾多次在海峡两岸出版发行。它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台湾的历史,并详细叙述了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同胞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史实,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爱国诗人

连横还是一位爱国诗人。1895年,17岁的连横义愤填膺,毅然拿起笔与敌人战斗。他的诗慷慨激昂,是中华民族发出怒吼的心声。例一,《闻歌》:“满腔热心半消磨,壮志犹存夜枕戈。如此江山如此月,倚栏无赖独闻歌。”例二,《题桃花源图》:“六国凄凉劫火余,念家山破恨如何!匹夫亦有兴亡责,忍看桃花自隐居?”当时台湾在日本占领军的严密钳制下,书生积愤难以直抒,一时结社吟诗成风。连横于1897年与陈少痕等十人结“浪吟诗社”,后社友零落,乃与赵云石、蔡玉屏、胡南溟等十多人组结“南社”。移家台中后,又加盟林痴仙所创的“栎社”。连横以诗“明志”,托物寓意,咏史寄怀,寄托“亡国”遗民的哀思,宣扬爱国、民主、平等、正义,歌颂民主志士和抗日义士的牺牲精神,鼓励国人抗击日寇,反对侵略。

连横的《台南》七律一首深深体会了国破家亡之痛,堪称爱国诗歌名篇,慷慨激昂,爱国忧民,诗云:“文物台南是我乡,归来何处问行藏。寄愁缱绻莺江柳,大泪滂沱哭海桑!卅载弟兄犹异宅,一家儿女各地方。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此诗收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夏正气篇》及拙著《中国题画诗大观》。

1924年他创刊《台湾诗荟》杂志,1930年,与友人合办《三六九小报》,以汉诗汉文、笔记掌故为主,向读者灌输爱国思想。1925年,他搜集前人有关台湾的著作38种,编定《雅堂丛刊》出版,使海外孤本得以流传于世。在日本人禁用中文的情况下,他创设“雅堂书局”,专卖汉文书籍、文具。1926年夏天,连横全家再回大陆,居住在杭州西湖。期间,他编定《宁南诗草》。由于大陆内乱再起,来杭州的翌年春又返台。

猜谜奇才

连横也是灯谜爱好者。其父连永昌对灯谜嗜爱成癖,凡悉台湾当地有悬谜征射,他几乎每场必到,常常猜到三更半夜。连横的父亲不但善猜灯谜而且会制灯谜,日积月累,谜稿竟有一尺多高。幼时的连横经常跟父亲涉足谜坛,渐渐对灯谜也产生了兴趣,有时竟成父亲身边的猜谜“参谋”。父亲见他好学聪颖,过眼成诵,倍加疼爱。

1926年,台南南社谢国文自日本学成归台,提倡灯谜为谜坛传承薪火,连横就是其中的灯谜骨干。1930年9月9日,他与台南一群爱好文学和灯谜的雅士创办《三六九小报》,开辟“文虎待射”专栏,推展谜艺。

连横爱好灯谜,因此平时注重收集民间的灯谜佳作。在他所集的灯谜中有许多颇值玩味。如:“勺”(打俚语二)谜底是“作匀、出一点”(意为:要成为“匀”字,却差出了一点。):“各个”(地名一)谜底:半路竹(意为谜面的“各个”是谜底“路竹”的一半)。从连横搜集的灯谜作品中可见数十年前乃至更久年代,台湾已时兴离合、借代、运典、分扣等灯谜制猜法门了。

不忘救国

连横生前为弘扬中华谜学鼓与呼,体现了他炽烈的民族感、爱国心。他还积极促进海峡两岸的灯谜交流。针对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加紧推进“同化”运动,禁止台湾同胞使用中文和台湾话,禁止开展灯谜活动的情况,连横于1933年写成《台湾语典》,全书四卷共录1176条词目,凡台湾日用方言都收录其中。他在该书《自序》写道“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台湾语,无一语无字,无一字无来历”。撰写此书,是“惧夫台湾之语日就消灭,民族精神因之萎靡”。他还拟撰《台湾通史续编》,记载台湾沦陷30年来史实,以明国耻,而扼于文网严密,未敢动笔。他后来抱恨说:“此愿未偿,徒呼咄咄……别有难言之余痛也。”

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时,连横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连横弥留之际,对儿子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给其即将诞生的孙子取名连战,以示对日做战到底之意。两个月后,连战在西安降生。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因此,连战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连战的母亲赵兰坤受过大学教育,知书达理,尊重了公公的遗愿,但又觉得“连战”这个名字火药味儿太重,后来她特别为儿子取字“太平”。

1945年台湾光复,连横的骨灰运回台湾安葬。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乡,碑阴镌刻有“褒扬命”,连横是受此殊荣的第一个台湾人士。因连横对台湾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得与傅斯年一并入祀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