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职业意识是职业定位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工作世界的期待,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个体准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视角论述了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策略。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和操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与方法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价值观; 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30-03

职业意识是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1]一般认为,职业意识由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定位、职业风险和职业调适五个要素构成。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是职业意识中最核心的部分。职业理想反映人们的追求和上进心,并为生活理想的实践提供方向和动力。职业定位则是个体对自己现时价值的衡量和定位,主要体现在对地域、职位以及择业标准的选择上。任何职业都是有风险的,尽管所有人都希望尽快达成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其中必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职业风险”。当个体在其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会相应的采取具体行动来进行调适,这就是职业调适。

一、职业意识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

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乃至终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兴趣和理想的产生

职业兴趣的产生与职业信息的刺激相互关联,职业能力与职业兴趣成正比。使大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开发,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便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顺利进行、减少职业挫折和提高就业成功率。

2.职业价值观影响人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对待职业的情感、态度

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优化及两者的平衡。绝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背景还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的出发点,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2]

3.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可以减少大学生在职业搜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动性,有助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高职业满意度

过高的职业期望通常表现为强调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等而忽视社会的需求。过低的职业期望又不利于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发挥,导致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并引发职业满意度降低和离职等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意识是一个随着求职的到来而逐步形成的心理过程,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不同人的职业意识千差万别,同一个人的职业意识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职业意识的成长与确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1.个体因素

(1)个性特征 所谓“个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态度、情绪、品质、兴趣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通常也具有不同的职业意识。气质是先天决定的,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成分。对于气质类型不同的从业者来讲,其职业的适应性与职业成就却大不相同。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性,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若一个人的兴趣类型与实际工作情景特点相匹配,那么他的职业生涯会顺利得多,相关度越高,其职业成功的机会也越高。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一切选择的基础。从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到修完学业,面临职业的选择,都能体现出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在大学生具体的择业过程中,是进行学术研究、从政还是经商,这些选择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

(3)性别 由于传统的观念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期望”差异的存在,在职业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性别因素的影响。首先,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了男、女求职者职业选择的范围有所分别。有些工作不适合女性承担,如重体力劳动、野外作业、井下作业、长期出差等。其次,两性的观念差异,也是影响职业选择的关键。传统观念认为,开创事业一直以男性为主,直到现在,社会对女性仍存有偏见,有些女性在应聘管理岗位时容易受到排斥。

2.教育因素

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专业背景,将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从而使毕业生们产生不同的职业意识。一般来说,名牌大学、有名气的专业、学历层次较高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理想职位。相比较而言,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多的择业机会,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时,他们会更倾向于“跳槽”。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评价因素等,这些都会影响职业选择。人们往往会结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劳动报酬的多少、是否适合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展和职业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对职位进行评价,作出判断和选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而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转型相互交织,加之我国传统工业扩张发展阶段已结束,追求质量和效益时代的到来,对毕业生的结构和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目前,对人才的定位和流行的“就业率”的宣传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大学生职业意识。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毕业证或学位证成为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致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只能寻求“文凭”和各种证件作为求职的砝码,其健康的职业意识被弱化。一些传播媒介和舆论对各种社会职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倾向,形成了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因而,职业的社会地位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志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出身是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需要考虑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家庭亲友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意愿导向和职业信息传播等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们必须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给出明确的判断,否则,误将“扭曲”了的家庭环境信息拿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果只能是“误导”自己走上歧途。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很多毕业生考虑到照顾父母的义务优先选择生源所在地就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尽“孝道”之间的不相容性,这是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生成。家境贫困的学生更容易把待遇放在择业的首选因素,忽视了长远的职业发展方向。[3]

三、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个体、学校和家庭都要对此负起责任,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个体准备

(1)知识与能力准备 对大学生而言,知识的积累是其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知识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将已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能够突破专业限制,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根据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诠释,为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以下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4]这些能力不仅对择业和工作有利,也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生活。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有相应的讲解。

(2)身体与心理准备 首先,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预期。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即社会化过程。应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亲身投入到实际职业情景中,现场体验和深入了解自己意向的职业状况以及从业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在校大学生可以借助亲友老师同学关系,以及各种求职广告和人才招聘会,寻找各种实习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其次,还要做好勇于竞争的心理准备。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很多时候,找到好工作的人都是能够把握机遇、会找工作的人。迎接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5]

最后,当代大学生还要能正确的面对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切不可因此而自卑。要在职业生涯跋涉中,有意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或拓展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逆商”,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2.学校教育

(1)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 高等学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正确成才意识和职业道路的引导,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正视职场竞争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6]

(2)完善教学课程改革 大学生失业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也就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迅速变化的新形势,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教学课程改革,全面强化素质教育。首先,要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开设的课程、选择的科目更具有弹性,方便学生培养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既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参与更多的生产实习活动,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多地与社会接轨,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7]开设职业指导课,实行全程就业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指导课、讲座、就业信息服务、专家报告会、日常咨询、搭建校友交流平台等方式,使大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了解自身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的择业作好充分准备;了解社会需求和工作世界,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就业决策能力和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3)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校应成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机构,对在校学生进行从职业选择的原则到就业应聘技巧等全方位的求职指导。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导机构的专业化。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升服务质量。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除了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指导者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职业测评的专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要积极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产品,测评队伍必须由专业人士担任。

3.家庭教育

在职业基础教育开发中,家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从小接受父母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熏陶”,在与亲友的日常接触中了解不同的职业角色、各种工作的社会责任及其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形成关于社会职业的基本认知。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帮助孩子树立职业意识,给孩子提供各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熟悉职业角色和把握职业变化动向的机会。另外,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大学生的家长不要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学会放手,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自己锻炼过,并且独立思考过,才能培养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意识。

4.社会教育

政府及其他有关公共组织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也具有重要影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指导方针、职业分类标准目录和职业资格制度以及有关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等,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平台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信息咨询和规章制度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 教育与职业,2010(15):19-21.

[2] 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5):164-165.

[3] 林学军.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6] 胡文静.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三条途径[J]. 江西教育科研,2007(9):87-88.

[7] 徐涌金,张明纲.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收稿日期:2011-04-15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研究”(P201000039);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P201000046);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2009YF043)

作者简介:李 薇(1975-),女,黑龙江克东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