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黏连性肠梗阻术后促进胃肠蠕动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黏连性肠梗阻术后促进胃肠蠕动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黏连性肠梗阻;促进胃肠蠕动

腰部手术后病人肠袢均有一段时间的麻痹,在此期间有炎性纤维素产生,静止的肠袢容易被黏连,术后尽早恢复胃肠蠕动功能,特别是黏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病人,对预防术后再黏连,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我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86例黏连性肠梗阻术后病人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了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22~81岁;均确诊为黏连性梗阻,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其中肠黏连松解术53例,肠切除吻合术27例,肠捷径手术6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44例)除常规护理外,术后第1天,病人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膝、髋,用手尽量抱膝,然后伸直,反复多次,双下肢交替进行,以主动活动为主,体质虚弱病人可以协助活动。每次活动10min,3次/d。腹部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护士紧贴病人腹部旋转或按摩,从脐部开始,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或顺进度针方向在腹壁上移动,手术切口外应避开或减轻用力,每次按摩5~10min,3次/d,按摩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切忌粗暴。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即嘱咐或协助病人翻身,1次/2h,保证确实有效胃肠减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肠鸣音16次/5min定为肠鸣音恢复),的排气时间和术后早期炎性反应性肠梗阻(简称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的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2.2 2组病例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2例,占5.88%,对照组发生7例,占17.19%;对2组病例进行两样本率的比较/,x(H2)=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肠蠕动的恢复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是靠机械性动力作用增强肠蠕动,阻止肠袢间的黏着,促进胃肠蠕动尽早恢复,且不受病情限制,病人容易接受,无任何并发症。护士为病人进行腹部按摩时,边按摩边与病人交谈,讲解腹部按摩、下肢屈曲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指出肠蠕动、排气、早拔除胃管能早进食,且减少黏连性肠梗阻的再发生率,有利于机体康复。病人在无禁忌情况下,应鼓励和协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争取在短时间内随意活动,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黏连,但术后病人因手术,的作用和身体状况等,使活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为此靠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是有困难的。在下床之前,可通过腹部按摩和下肢屈曲活动,达到活动效果。本组观察结果示,此方法是有效的。

3.2 降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 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短期内(91%在术后2周内),多数病人尚未出院。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本文观察组炎性肠梗阻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可减少静止的肠袢黏连的机会,从而可预防术后再黏连,降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