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先后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其形式多样,取得的成果亦是非常显著,但问题仍然不少。鉴于此,教师有必要从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问题、对实践教学内容加以精细规划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推动实践教学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 问题 改进
一
当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国内诸多高校都安排了专门的学时用以课程的实践教学。据我所知,其手段和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通过提供阅读书目和论文选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著述阅读活动,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若干选题,或写成阅读报告,或经过讨论并组织成文,从而达到深化相关历史问题认识,培养历史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是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实地考察,并辅助以考察心得或小结等文字素材要求。部分高校受某些具体原因的限制,往往采取视频播放、影音观摩等变通方法,以替代参观或实地考察。
三是开展专题演讲。由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某一事件、人物或问题,自主查找资料、组织材料,并整理制作演讲报告,然后由学生在讨论课或竞赛课上用自己的语言,辅以幻灯图解陈述本选题的观点和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梳理并加以点评。
二
就上述几类目前较为通行的《纲要》实践教学方式来说,虽然落实了实践教学要求,也取得了教师课堂理论授课之外的有益成效,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些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限制。《纲要》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国高校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必须统一开设该课程。但是,由于高中文理分科的制度安排,文、理科学生在文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历史基础知识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同一教师面对不同文、理科班学生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理科专业的班级授课中,学生的历史背景知识极度缺乏,学习兴趣较为淡薄,课堂氛围特别是公开讨论课上气氛沉闷,学生发言冷清,即使是教师点名回答,也是三言两语、不得要领,对讨论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理科学生递交的论文不仅难以体现学生自身的思想创建,而且很多历史事实和常识与现实或逻辑相互冲突,更有甚者是由大部分网络博客或期刊论文拼凑而成。上述困境,既导致实践教学难以为继,即使勉强进行也与开设实践教学的初衷背离较远。
2.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自身的限制。很多高校开设的《纲要》学生实践课,往往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及较高的教育艺术。譬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其设计者的初衷主要是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营造一种历史情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引导学生从认识历史深入到珍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的更深层次。这样的设计和着眼,立意深远,然而落实到现实当中却往往走样。例如在某些高校的《纲要》实践课中,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受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社会认同度和教师对该地的革命历史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常常是游览兴致盎然,而教师往往缺乏深度讲解与有效引导,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就无形之中蜕变为一次普通的参观游览活动,根本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3.实践课的相关因素的自身局限。在高校所开展的《纲要》学生实践活动中,实践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其初衷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度和亲近感,但是,动画、声音等各种直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追求视觉与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理论思考的训练,淡化了《纲要》的思想理论教育功能,这是多媒体视频可能给《纲要》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有关多媒体视频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频资料内容庞杂繁多、品质良莠不齐。《地道战》等一些红色经典影片与《走进》、《长征》、《复兴之路》等一些题材严肃、有针对性的纪录片和专题片,无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要优先考虑,而《走向共和》、《河殇》等一类的影视题材则是批判性的,需要加以特定的解释和说明。此外,很多的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渠道获得,这就更需要教师认真分辨、去伪存真,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的干扰,力争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鉴于上述《纲要》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未来相关活动的开展中,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问题。《纲要》实践教学的宗旨是寓教于行,以行育人。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认识过去、认识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换言之,它对理论教学增加了诸多新的因素,即通过现实考察或视频观摩等实践方式,然后再以文字的形式对实践内容加以深入分析,以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可见,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要求,但也不能离开实践教学的辅助。正是通过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无论是视频影像还是实地考察,它们所能传递的信息主要限于视觉和听觉信息,具有零碎性与直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学生形成系统而科学的人生观。同时,由于各种外在媒介存在着复杂性与多元性,有可能误导学生,这些都需要理论教学加以辨别与澄清。而这都要求提高教师的历史学知识储备与教学水平,使之能够胜任《纲要》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2.对《纲要》实践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无论是确定论文选题或是开展专题讲演,都必须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逐步分解,规范其中的细节。以学生以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问题做专题性探讨(演讲)为例。学生就中国近现代史中某一问题作为切入点,然后就此问题展开演讲。这当中,演讲过程的成功与否、效果的优劣与否,除了学生自身演讲水平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方法。作为学生演讲的发起者,教师必须首先要对选题进行设计,要给出众多选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准备,而不是让学生盲目选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需要,根据科学的原则设计各类选题。另外,对学生演讲中的内容要进行辨析,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规范讲演时的秩序,指导学生文明、有序地演讲,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演讲的思想动向,既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又要及时指出并纠正有关问题或认识倾向,并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认识范畴。此外,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讲演的整体效果和技术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及分析史事的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说明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3.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成绩考核结合起来。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纲要》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的统一和完整。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依据,学生容易出现轻视上课效果、重视考前突击的弊端。因而,贯穿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常规性、形成性的评价十分关键。有必要将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期末考试相联系,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复合型考核方法,将平时累计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三大组成部分。具体到实践教学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实践教学形式,都应课前布置好学习任务,例如:社会实践有实践报告;观看影视资料写心得体会;读书有读书报告或心得笔记;讲演赛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教师、部分学生代表为裁判为他们打分,最后的平均分为其成绩等。上述成绩最终以一定比例折算为期末总成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连贯平时教学和期末考核,并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最优化。
总而言之,在《纲要》实践教学中,只要任课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科学认识影响实践教学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趋利避害地有效干预和引导,实践教学就能够顺利克服各种内在缺陷和外在偏差,最终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