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眼底出血;中西医结合

1临床资料

所有糖尿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共27例患者,36只患眼,视网膜点状出血斑22只,增殖性视网膜前出血10只,玻璃体出血4只。其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7年。

2治疗与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按辩证分型口服中药汤剂,1剂/d,30 d为1疗程。共观察3疗程,每疗程后观察眼底出血吸收情况。

2.1西药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口服硫脲类降糖药――优降糖、美比达、达美康、糖适平,双胍类――二甲双胍、降糖灵,个别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6~8 mmol/L,同时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

2.2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象分为两个基本症型:肝肾阴虚、血热妄行型和气血两虚、血溢脉外型,其中前者20例、25只患眼,后者7例、11只患眼。

2.2.1肝肾阴虚、血热妄行型症见头晕、耳鸣、面色潮红,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视力明显下降或突然自觉眼前发红,舌红暗,苔薄白,脉弦细。治则为滋养肝肾、活血化淤。方药:生地20 g,南花12 g,枸杞15 g,当归10 g,元参15 g,葛根12 g,寄生15 g,牛膝15 g,丹参15 g,赤芍10 g,草决明15 g,石斛10 g,三七粉3 g(冲服)。

2.2.2气阴两虚、血溢脉外型症见神疲乏力头晕自汗,面色萎黄,言语无力,视力明显下降及眼前突然发红,或视力完全丧失,舌淡暗胖,苔薄白,脉沉细。治则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太子参30 g,生黄芪20 g,生地15 g,元参15 g,知母10 g,石斛10 g,丹参15 g,当归10 g,南花12 g,枸杞15 g,草决明15 g,三七粉3 g(冲服)。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3个疗程后眼底出血完全吸收、视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者为显效,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有所改善者为有效,出血无吸收,仍有玻璃体积血、视力无改善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36只患眼中眼底出血完全吸收27只,吸收率75%,部分吸收5只,占13.9%,总有效率88.9%,其中血热妄行型25只病眼中23只完全吸收,2只部分吸收,血溢脉外型11只病眼中4只完全吸收,3只部分吸收,无效的4只病眼为反复多次玻璃体内出血,分属3名患者 ,其糖尿病病程均在10年以上。

4病案举例

患女,60岁,糖尿病史3年,口服优降糖后血糖控制在70 mmol/L左右,因某种原因,未行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仅2个月后患者症状发作,空腹血糖18.1 mmol/L,经口服优降糖后血糖降至10 mmol/L,半年后突然自觉眼前发红,视力下降,眼科检查明确为视网膜眼底出血,据其症状、舌、脉象属第一基本症型,服药1疗程后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第2疗程后复查眼底出血完全吸收,视力恢复如初,血糖亦控制达标。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所致。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是由于各种蛋白非酶糖基化及其终末产物的积聚导致组织蛋白结构和功能受损,非酶糖基化过程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供氧减少,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同时又促进脂质过氧化物增多,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栓素数量增加。二是由于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导致多元酶代谢通路激活,产生大量的山梨醇在细胞积聚引起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血管通透性,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由于以上两方面的作用最终导致视网膜静脉、动脉的改变,呈局限性的扩张和狭窄,迂曲扩张处经络发生新生血管,并形成血管丛。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的病理过程初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上中下三焦,日久不愈,燥热内生,燥热耗气伤津,津亏则阴伤,下焦肾阴亏虚则精亦亏,精亏不化血,肝失濡养,肝阴亏虚,虚阴上扰,血不为藏,迫血妄行则视物昏暗或发红,津亏日久必致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气虚则液动无力,血淤于脉,运行受阻,淤血郁而化热又复伤津耗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后期则气阴亏虚与淤血并见,淤血阻于眼内脉络,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精血亏虚,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甚则失明。血淤于脉,运行受阻,眼球变生,血不循经脉而外溢则见眼底出血。

在应用活血化淤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时,我们注意到活血而不破血,不用峻烈活血之品,以防过于活血而造成新的出血,又要止血而不留淤,不投以寒凉止血之品,以防止凝滞造成淤血久留,宜采用化淤止血、养血活血之品。中药治疗具有标本兼顾作用,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又治疗了眼底出血。只有将血糖控制达标,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减少自由基对血管的损害,并配合中药治疗,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才能有效的控制眼底出血的发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