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的败家逻辑和年轻一代的消费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如今,游客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消费,而是有一套自己的算账技巧。“来都来了”,是当前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旅游消费的逻辑起点。
就像这样:
1.买个包我就把来回机票赚回来了;买套化妆品我就把酒店省了两晚;买两件冬装我就把下个月生活费赚回来了。
2.这套护肤品比我们那便宜400,这套护肤品比我们那便宜800,这个包比我们那便宜2000,总共便宜3200,减去机票3000。相当于旅游没花钱还净赚200,就是这样算的没错!
3.一进店感觉什么都差,盘算好一年的护肤品预算后精挑细选,如果不囤够化妆品,距离下一次出来之前,说不定就用完了,那就要浪费好多税钱。
4.买了这么多东西,刚好可以买个新行李箱了,超顺便的。
5.并不比国内便宜,也还是要买,觉得质量不同(其实只是把国内本该花的钱存到旅行花)。
6.换了当地货币以后对钱的概念就会变成:两千日元也就是一百三十几块嘛,一块当好十几块花;换了美元就是,啊这才几十刀呀都没上三位数也不贵。
7.从米其林到路边摊都要尝一遍,一天吃四五次饭、无数次甜点,因为走路好累不能亏待自己(这么多好吃的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8.买了巨便宜的机票感觉自己特能干,最后租了阿尔法的车,定了希尔顿的酒店,打算开直升机。
9.一年就玩这么一两次,怎么说都得定个两千一晚的酒店吧。
10.旅行最终目的就是酒店里的那张床啊,躺下就不想起来。大头花酒店里没问题。
11.想要舒服一点,用租车或打车代替公共交通,打个uber还能跟当地司机交流一下国计民生,多好。
12.报了些当地的潜水、瑜伽和厨艺课程,花了钱但学到新东西了啊,很有收获的一次旅行。
综合所有的调查结果,对现如今年轻游客的消费习惯得出了下面这几点观察:
一、就学生以外的游客群体而言,可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穷游。一般来说,普通中产在机票上可能会比较“穷游”,会提前很久买早鸟票或合适的旅游产品,或者是在做旅行计划时花较大的精力去查询比价,最后选择一个相对便宜的机票。不过他们同时也更愿意为舒适便捷的酒店和当地的旅游体验买账,比如在当地租好车自驾游玩、报名考潜水证等。
二、越是抢到了便宜机票的时候越是容易花钱没节制。反正都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就很容易有“抢到了这么便宜的机票,其他地方的预算就可以多一点了”、“就算是路费便宜也想把省下来的钱花出去,不然怎么体现出赚到了”这样的思路,最后“花在吃上的钱就够商务舱机票了”。
三、明知道纪念品是最鸡肋的东西但还是总忍不住买一些。买各种纪念品,觉得总得带点回家,然后没有一个用得上。就算是本来想着送朋友的,也有可能忘记这件事最后堆在家里吃灰,直到某次下定决心断舍离的时候和家电说明书什么的一起最先被清理掉。
四、认同去海外城市购买免税产品的是旅游消费的重头戏。调查中有近六百人赞同与之相关的选项。比如:这个好像比我们这儿的便宜,这个好像也比我们这儿的便宜;一年的化妆品护肤品都在免税店买齐;在海外买到了划算的护肤品和包就感觉值回票价。
五、不管扫不扫货,吃还是旅游永恒不变的主题。根据报告数据,从 2006 年到 2013 年间,为了体验各地风味而出门玩耍的美国人上升了11%,超过一半的人都觉得,想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就要亲口去“尝”。而其中最在意吃的还是中国人,55%的中国人把吃得怎么样列在旅游体验的首位,许多吃货玩家还会为了吃过的好吃的选择故地重游。
所以,看完这些,是时候修改你的旅游消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