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式早教”现在最流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式早教”现在最流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持人语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PAT运动,即Parents as 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主张“早期教育不单是教育孩子,也是教育父母”。以此为源起,“生活早教”渐渐流行。教育界权威人士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倡导把“课堂”搬回家,特别强调“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如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家长推崇“生活式早教”,家长们体会到,早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过程。

借助“生活元素”教孩子

(黄女士,34岁,某科研所研究员)

说起“生活式早教”,其实不少家长都在运用,只不过有的家长是有意识的,有的家长是无意识的,我则属于前者。四年前,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感触最深的就是美国的生活式教育,他们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课,比如教孩子烤面包、做煎饼、策划旅游线路、买东西讨价还价等,引导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我觉得很受启发,回来后便将这种生活化教育运用到了教育女儿逗逗上。

教具不用刻意准备,孩子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物品都可以当教具,比如牙刷、毛巾、杯子、电话、手机、电视、电脑、沙发、桌子、衣服、鞋袜、鱼缸及锅碗瓢盆等,借助这些物品教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认识数字,练习观察,提高认知水平。比如,我家逗逗前不久参加区里的幼儿趣味英语比赛,获得了二等奖。不少家长都找我取经,问我是不是让孩子上了英语兴趣班,学的什么教材。其实我女儿并没上什么英语兴趣班,就是我平时借助生活中的道具随时教她的。比如,喝水的时候,我就教她杯子(cup)、水(water)等单词;刷牙、洗脸的时候,就教她牙刷(toothbrush)、毛巾(towel)等单词;吃水果的时候,就教她苹果(apple)、梨(pear)等单词。单词积累多了,再教她扩展为句子,再到简单的会话。女儿的英语都是这样在生活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学习的。

再比如教孩子认识数字,开始逗逗爸跟我念叨过好几次,说逗逗是一个对数字不敏感的孩子,哪怕你很形象地教她2像小鸭子、3像耳朵、7像拐杖也没有用。我就想,既然逗逗对这种传统的方法不感兴趣,能不能想个别的办法激发她对数字的好奇呢?我发现逗逗喜欢玩电脑,很喜欢胡乱按键盘,我便灵机一动,打开Word文档,把字体设得大大的,很清晰,然后让逗逗按数字键,她按出来哪个数字,我就教她认识哪个数字,逗逗的兴趣可浓了,一来敲击键盘很好玩,二来大概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敲数字自己认,不一会儿逗逗就认识了好几个数字。那一周,我晚上用电脑的时候,逗逗就会凑过来玩一会儿,经过反复敲击数字键盘,她不仅对数字不再陌生,对简单的计算也有了兴趣。

我家有个不错的创意,叫“蔬菜大课堂”,我觉得也是我“生活式早教”的一大成果。这个创意,缘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天我观摩到有个绘画班开设的“蔬菜实践课”,我觉得在家里也有条件开这个课,因为我家房子比较大,一般周末时我哥哥和我老公的姐姐都会带孩子过来小聚,我们会做一大桌子菜,何不借这个机会多采购点蔬菜,给孩子们开个“蔬菜大课堂”呢?而且,三个孩子年龄差不多,也能玩到一起。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方案,跟嫂子、姐姐商量,她俩拍手叫好,一致赞同。第一堂课就很精彩。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猜谜语认蔬菜”,第一个谜语是:“一个胖娃娃,住在水里面,腰身细细的,心眼多多的。”猜这个谜语孩子们颇费了一点周折,从白萝卜到空心菜到蝌蚪,愣是天马行空一大圈还是不着边际,最后在关于荷叶的提醒下,逗逗反应过来了:“是莲藕!” 可为啥叫“心眼多多”呢,我将莲藕切开,让孩子们看莲藕的一个个小孔,孩子们恍然大悟的同时,对藕丝又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个谜语是:“头戴绿帽子,身穿紫袍子,小小芝麻子,装满一肚子。”这一次孩子们猜得非常顺利,估计茄子的紫袍子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可是孩子们不明白为啥会有小小芝麻子,我只好现场展示茄子的“肚子”。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小细节,那就是在我的提醒下,小家伙们大声喊出“茄子”的口号,笑作一团!第二个环节是切菜。你不得不承认孩子比大人富有想象力。大人切菜也就讲究个刀功,可孩子展示的是创意。逗逗说,她切出来的西红柿里面有个蝴蝶,眯眯(我侄女)举起她切的胡萝卜说是太阳,而洛洛(我外甥)展示他切的一块土豆:“这是喜羊羊的脚!”切完菜,“课程”进入第三个环节:蘸色盖章。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把颜料涂抹在切过的形状各异的蔬菜上,然后拓印在白纸上。逗逗将黑色颜料涂在包菜横切面上,拓在纸上,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洛洛用莲藕涂抹的画面很有男人气概,他解释说是“车轮大战”,在蓝色的大道两边,有两军作战。蓝色车轮大军战胜了咖啡色车轮大军。无论是切蔬菜,还是蘸色盖章,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我真切感受到了借用生活元素教育孩子的妙处。

帮我缓解“早教饥渴”

(杨女士,31岁,某纸品公司文员)

“生活式早教”的理念,帮助我缓解了“早教饥渴症”,让我受益匪浅。从儿子杉杉一岁开始,因为担心他“输在起跑线上”,我就对如何教育他十分焦虑,上网查了各种早教信息,遇到有孩子的同事或亲友我也经常跟人家打听,让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都学了什么,孩子进步快不快。媒体上的一些报道也会刺激我的神经。比如我们当地电视台报道了一个神童,7个月会10以内的加减法,8个月会乘法口诀,1岁半能背近100首唐诗,我更担心儿子将来被淘汰,坐立不安,几乎有点神经质。

一天晚上,我跟丈夫说了我的担心,忧心忡忡地问他:“咱家杉杉可怎么办啊?”丈夫莫名其妙,回了我一句:“什么怎么办,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神童啊!”但我就是觉得人家的孩子好像个个都是神童,就我们家杉杉咋看咋普通。为此,我加大了对孩子早教的力度,花大量时间来教孩子认字、背诗、算算术。同时,我还向神童妈妈学习,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极有学习氛围,墙上贴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字经》等,小黑板上写着儿歌、童谣、唐诗等,电子相册闪现的是世界名画,此外,家里的不少物品上都贴有中英文对照标签。我丈夫说我:“你这么做也太过头了吧!”我说:“不这样又能怎么办,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考个公务员,几千人争一个名额,不让孩子早点起步能行吗?”

可让我难过的是,虽然我出力不小,效果却并不明显,儿子各方面还是表现平平,情急之下我又给儿子报了少儿英语、珠心算、绘画、围棋等6个兴趣班。晚上和双休日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带着孩子到处上课。奔波了不到一个月,问题就来了,孩子居然产生了厌学情绪,一上课就神游,心不在焉,就连一对一的教学也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而且,每到快要出门去上课时他就嚷嚷:“我不去上课,我讨厌上课!”有个周末为了不去上课,他还以不吃饭相要挟,并大发雷霆,把书包里的课本全倒在了地上。见此情形,老公劝我:“这样下去,孩子不到上学年龄就会厌学,我们还是向专家请教一下吧!”

我觉得老公说得有道理,就向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咨询。指导师的话让我吃惊,他说我患了当今不少家长的通病――“早教饥渴症”。他跟我解释说,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实行“压榨式早教”,力图让孩子认很多字,背很多诗,做很多题,学很多特长,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看似先人一步,却很容易厌学,上学后学习成绩反而会落后于那些起步晚的孩子。指导师建议我,不妨尝试“生活式早教”,把教育融入生活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的潜能。按照指导师的指点,我先将孩子从兴趣班中解放出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渗透性、随机性教育。比如我发现儿子对蝴蝶、蜜蜂、蚯蚓、蚂蚁等小生物很感兴趣,就借机训练他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家有个大露台,种了好多花草,常有蝴蝶飞舞。我便招呼儿子来看,引导他观察蝴蝶对称的花纹,注意蝴蝶的不同品种,然后启发他自编算术应用题:“先飞来了几只蝴蝶,又飞来了几只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接下来到书房上网查有关蝴蝶的知识,念给他听。这种方式有趣轻松,孩子很喜欢,而且能举一反三地学到东西。再比如,儿子有很多玩具,老公觉得可以通过这些玩具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便经常在儿子玩玩具时提问他:“为什么沙漏玩具里同样是沙子,有的流动快、有的流动慢?”“是什么原因让跳跳球跳得这么高?”“为什么同颜色的磁棍不能吸到一起?”然后引导儿子查找资料,学习科学知识。尝试这种“生活式早教”后,孩子明显比以前兴趣广泛了,也比以前自信了,我的紧张焦虑情绪自然也得到了缓解。

教育方法生活化

(林教授,男,42岁,学前教育专家)

生活式早教,我认为不仅内容上要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形式上及方法上也要生活化。首先,应选择有趣的游戏式活动,来提升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有人说“拍皮球好过弹钢琴”,这话乍一听有些偏激,让家长很难接受,高雅的弹钢琴怎么会不如拍皮球呢?但细琢磨这话还有一定道理。实际上,从促进孩子身心发育这一点来看,拍皮球一点不亚于弹钢琴,甚至还可能好过弹钢琴。现在不少孩子学弹钢琴,大多是被大人“逼”的,孩子自己并不乐意,而且最初的练习会让孩子感觉十分枯燥,如果家长再引导不得当,弹钢琴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因此,就出现了有的孩子希望小偷把他们家的钢琴偷走,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自己破坏钢琴。你想想,这种被逼无奈地学弹钢琴,孩子怎么可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拍皮球就不同了,孩子多半是喜欢拍皮球的,而且拍皮球会有多种情感体验,拍多了他会开心,拍少了他会沮丧;拍出花样来,他会有成就感;拍失误了,他会懊恼……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会增强他内在的感受力,让他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还有,你不要小看了拍皮球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它还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游戏,很巧妙地融进去许多知识,让孩子在快快乐乐的玩耍中收获多多。比如,拍皮球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数与量,以及前后、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及时间长短等概念;左右手协调拍球可以促进孩子左右脑均衡发展,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动作敏捷性;拍皮球可以提升孩子感知空间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技巧等。再说了,即便单单从开发音乐智能这方面来说,拍皮球也照样对孩子有帮助。我们说,一个人对声音是否敏感,部分地决定他了他对音乐是否敏感,而拍皮球可以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皮球落地时会发出声音,皮球落在不同的平面上,比如落在水泥地上、落在木地板上等,发出的声音会不同;皮球落地的高度以及速度发生改变,发出的声音也会跟着改变。引导孩子捕捉或发现拍皮球时的不同声音,可使孩子的听觉更加敏锐,对节奏感有所体验。一个拍皮球就能衍生出这么多教育孩子的切入点,可见玩耍和游戏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地开掘和利用。再比如,钻纸箱游戏可以提升孩子对空间相对位置的判断力;捡豆子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分发东西的小助手游戏,能给孩子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机会。

其次,注重一个“做”字,让孩子在“动手动脚”中去体验。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标牌上写着这样一段对我们颇有启迪的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对幼儿更是如此,“做”的体验,能更直观地帮助他理解和运用一些知识及技能。像做家务就很有益处,比如收拾玩具,教孩子将玩具桶或收纳箱(盒)分类编号,再将对应的编号用贴纸贴在玩具上,然后对号入座地将玩具收起来,以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还可让孩子收拖鞋,教孩子将拖鞋左右配对,插在一起,再放进鞋柜里。拖鞋的大小、颜色不一,可让孩子学习认识大小、形状,且拖鞋柔软、没有重量,没什么危险性,适合孩子自己收拾。带孩子到超市购物,让孩子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并帮助付钱等,不仅能帮助孩子练习计算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与交往能力。

有人形象地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总之,你选择的“鞋”一定要让孩子穿在“脚”上舒适,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快乐,才会步步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