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求学上海,于繁华中酿一杯艺术的琼浆玉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求学上海,于繁华中酿一杯艺术的琼浆玉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或许你印象中的上海是郭敬明笔下那个光芒万丈、物欲横流的城市,带着独有的孤傲,冰冷地审视着来往的人群。但就是这样一座繁华、时尚、匆忙、拥挤的城市,让无数追求艺术、热爱艺术的人魂牵梦萦,它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人们向它靠近,直到走进它的灵魂深处,最终成为它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不同的上海风情,有摇曳生姿的旗袍女郎,有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有记录上海人生存的真实故事……这些定格在胶片中的记忆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在光与影的翩然飞舞中,我们所感知到的任何一个零星的触动你内心的碎片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暮色四合,外滩古老的欧式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此时,夜色下的上海依旧喧闹不息,而在上海求学的你定会发现,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是一个个和你一样怀揣梦想的人。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家的摇篮

校训:和毅庄诚。

主要院系: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音响工程系、音乐剧系、现代器乐。

知名校友:贺绿汀、廖昌永、周小燕、常石磊等。

上海的汾阳路在法租界时期叫毕勋路,路旁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苍翠挺拔,颇具欧洲风味,而上海音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与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80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经典严肃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研究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基础。目前, 学院共建有11个系,涉及6大学科门类、23个子学科专业方向,既包括具有雄厚根基的传统专业,也有若干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如今,上海音乐学院拥有3个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即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国际弦乐艺术中心、国际钢琴艺术中心;拥有一个音乐研究所,下设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音乐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同时还建有6个音乐表演团体:上海青年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新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学院另拥有一个富有特色的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音乐艺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博物馆――东方乐器博物馆,以及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场所――贺绿汀音乐厅。

雄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而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忘我地沉浸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

一幢位于校园中心的老洋房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侧立面有突出的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有走廊与贺绿汀音乐厅相接。贺绿汀音乐厅的建筑风格稳重大方、典雅华贵,和毗邻的办公楼建筑浑然一体。校园里的老建筑坐落于参天古树间,宁静安详,美不胜收,它们默默地传承着上海音乐学院华丽的音乐之脉。

曾经的荣辱毁誉、曾经的起落沉浮、曾经的迁徙漂泊、曾经的沧桑变故,这一切都深深地珍藏于一代又一代上音人的心中。上海音乐学院从最初仅有几个专业、2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小中大学、硕博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等完整教学体系、数10个专业门类,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

正如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和毅庄诚”所昭示的就是上音人追求尽善尽美之艺术佳境与完美人格的至高理想,以及发展健全精神、优美人格,修己立人,化民成俗,培植国民美与和,改良社会风气的大教育观。

上海戏剧学院:优雅精致的所在

校训: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熊佛西)

主要院系: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视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

知名校友:余秋雨、陈红、陆毅、李冰冰、董卿、李幼斌、徐峥、佟大为、冯绍峰、宋佳、胡歌、廖凡、蒋劲夫、黄豆豆等。

沿华山路向北便走进了上海的中心,从复兴西路到常熟路这段路上梧桐茂密,众多的欧式别墅一幢接着一幢,是时至今日整个上海仍极具欧洲情怀的地段,也是艺术气息最浓郁的一角,而上海戏剧学院就静居于此。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演艺类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是中国艺术教育“第一方阵”的成员,其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科专业从单一的戏剧学科发展为演艺类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群,是一所综合性演艺类艺术大学。建校以来,学院培养了近万名文艺专门人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电影、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戏剧戏曲学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主要学科,1999年起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的本科专业有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编导、文化事业管理等,中专专业有芭蕾舞、中国舞、京剧表演、京剧音乐、昆剧音乐、越剧表演、沪剧表演、沪剧音乐、话剧影视表演、影视模特表演、舞台美术、木偶表演与制作等。

如今,上海戏剧学院共有华山路、莲花路、虹桥路3个校区。华山路校区是本部,教学设施完善,实验剧院、黑匣子戏剧实验室、新实验空间与小剧场分别适合教学实习演出、实验戏剧排演。图书馆收藏的戏剧类图书丰富齐全,学生公寓、餐厅、健身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电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位于莲花路校区,拥有高规格的专业练功房和演出观摩厅,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虹桥路上的附属舞蹈学校是在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确立为现校址,校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怡人,教学设施完备。

在华山路校区的实验剧院前,莎士比亚的塑像凝望远处,代表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气质。剧院除了平时的教学演出任务,在每年的12月底、1月初还会上演学院的毕业大戏。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有国内外大型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包括英国皇家话剧院、日本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女子合唱团、朝鲜血海歌舞团、埃及蕾达歌舞团以及国内大型知名文艺团体等。实验剧院的后面是华景大厦,大厦的地下室是学院的健身房,面积有9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里是上戏学子上体育课的地方。

沿着贯穿校园的道路前行,一座建于1903年的欧式建筑映入你的眼帘,灰色与橘红色搭配的墙面沉稳而不失活泼,这座楼是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著名戏剧家熊佛西的名字命名的。从熊佛西楼向前走,就是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的红楼了。该教学楼依然是西式的建筑,4层,红墙,屋顶上有小天窗,很有历史感。如果上戏人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大家就会笑着说:“这可是真正的‘红楼梦’啊!”红楼顶层还建有传统样式舞台的大排练厅和实验戏剧基地――黑匣子,因为里面是全封闭式的,黑乎乎一片,必须打灯照明,因此得名。

红楼的斜对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剧场,每年的11月,上海戏剧学院都会举办小剧场戏剧节。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上海戏剧学院,你可以到小剧场、黑匣子、大剧场等处看戏,保证让你过足戏瘾。

没错,这就是上海戏剧学院,优雅精致的所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线条勾勒出的多彩世界

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要科系:美术设计系、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美术史论系、建筑系。

知名校友:陈逸飞、邱瑞敏、顾伟玺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上海市美术高等学校(本科),1983年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迁入上海大学新校区内独立的美院大楼。作为当时上海地区唯一一所美术类高等院校,学院历经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美术创作、设计和研究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对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术学院设有展示厅、精品典藏室、民间博览室、蔡冠生国际远程教学中心和资料室,它们为学院的教学交流展示、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周全的软件服务,促进了学院的教学,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地位与知名度。学院建立的国家级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还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建立了巴黎工作室,在上海M50创意产业园设立了99创意中心。学院迁入新校区后,原院图书馆划归校图书馆,如今校图书馆8楼专设美术阅览室,主要对美院学生开放,藏书丰富,精品资料室主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藏有各类中西画册、精品卷轴画、线装书精品画册等,成为广大师生研究与创作的源头之水。

学院现有绘画(国画、油画、版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广告、环艺、装饰、动漫、会展、数码艺术)、建筑学(艺术类)等5个本科专业,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的陶瓷、玻璃、版画、多媒体、材料实验等工作室承担着美院的本科教学。在美术设计、中国画、油画、雕塑、美术史论、建筑6大系中,中国画系是由原上海美专国画教师系及上海美术界知名人士组建的。以海派文化为背景的上海中国画坛既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又少门户之见,更多的是自由的艺术精神,着眼精微、手法婉约、水墨洇润是其共同特点。近年来,该校中国画系的在校生、毕业生积极投入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已成为上海一支引人瞩目的中国画生力军。

学院油画系的教学历来讲求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因地处上海,得风气之先,对油画画种的文化底蕴体味深切,有欧洲油画传统,但并不追随程式,而是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感受揭示生命意义细致入微的共性。版画专业方向的建立适应了上海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改写了上海美术教育版画专业方向空白的历史,是上海最早也是唯一的版画教学单位,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个新兴的重点学科。雕塑系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雕塑艺术教学及创作设计群体,作品遍及上海重要公共场所及全国各地,现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雕塑教育、创作、设计基地之一。建筑系成立于2000年8月,由创办于1987年的建筑学专业并入美院组建而成,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建筑学专业进入艺术院校的调整。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追梦的脚步从这里迈开

校训:忠诚、卓越、创新、和谐。

主要院系:新媒体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设计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等。

知名校友:朱奕静、金蕾、朱元冰、沈凌昊、胡冰卿、曹骏、张翔、陈欣予、陈稳、林枫松等。

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简称“上视”或“SIVA”,创办于2005年9月,是一所以国有投资为主,同时吸收其他社会力量,混合所有的新型综合艺术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目前,该学院是上海唯一的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全国13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之一,是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大陆10所院校之一。据2015年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中国内地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跃居全球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50至100名段。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校区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为邻,松江大学园区的各类教学、生活资源可实现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完善的学习与生活保障。图书馆位于学院标志性建筑――“大眼睛”图文信息中心内北侧,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截止2015年,藏书近20万册,其中建筑、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摄影、电影、表演等艺术类专业图书占了近1/3的比例。

实训管理中心是为该院校乃至大学城各兄弟院校服务的教学机构,属于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造型技术公共基础平台,它的建立主要体现当代视觉艺术教学的理念。工作室平台位于校区东北角的实训大楼,总面积24000平方米,拥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画、雕塑、金属、综合材料、演艺、数码艺术等32个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成为上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和全面开放的共享平台,填补了国内大型综合型艺术实验工作项目的空白。

学校还建立了与国际高等艺术教育界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其成员包括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学院、丹麦设计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德国艺术学院、芬兰赫尔辛基美术设计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武藏野艺术设计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校长。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将艺术灵感付诸于实践

校训:崇德博学、励志尚实。

主要科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造型设计系等。

知名校友:马艳丽、奚梦瑶等。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于1984年招收服装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院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表演3大学科,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表演(影视、话剧)、综合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方向。

学院注重对艺术设计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坚持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学院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芬兰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为有志于从事服装与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构筑更加广阔和畅通的平台,以接受国际化教育,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院注重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与国际、国内艺术院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举办众多专业展览、时装、专业比赛、国际性讲座等。学院积极倡导开放办学,努力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与著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教学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