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会变迁 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会变迁 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帮的延续传承在历史长河中,投影下众多为人惊叹的色彩,而行会作为商帮另一种形态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时代的潮流永不止步,传统的商帮沉浮不知几数,关注行会的发展,发掘行会的积极作用,也许会对商帮的转型有所启发。

十三公行 从牙行到旧中国的海关

行业,是商人结“帮”的纽带。明清时期,商人出于规范竞争行为、实现共存共荣,就会自发地组织成各种行会。广东十三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行业协会,它由各行各业的商行组成,尽管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但它的威势至今仍被人提及。

据梁嘉彬先生在《广东十三行考》中考证,十三行的萌芽是明代的对外贸易中由官方设立的牙行。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创立洋货行,替政府经营进出口贸易,共包括十三家参营的商行,所以又称十三行。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建议创立了总商制度,在十三行商人中选身家最殷实者数人立为商总,以连带责任制,负责检查及监督外国船只与外国人。

十三行的目的从议定的行规来看是约束不法行为,扶植对外贸易,主要实行一种公行垄断,将各种进出口货物尽归为公买公卖,以便按照行会各商人的利益自行调整价格,因此受到了“散商”和洋人的抵制和反对,公行几经解散又成立。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公行再次成立,并由公行按贸易额收费,作为公行基金,用于清偿行商拖欠、罚款、亏折等债务。自此,十三行成为了官方与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官方通过这个组织向商人传达自己的指令,尤其是通过这个组织为政府或私人获得财富。

十三行代表政府征收进出口关税,这一点不同于一般的行会。同时,他也像一般行会一样排斥竞争,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个公行在鸦片战争后迅速衰落。咸丰六年(1856年),广州西关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十三行,十三行公行终于结束。

温州鞋 从劣质鞋到民族品牌

协会提供了集体竞争意识,它提供的养分足够一个行业成长壮大。比如,当臭名昭著的温州鞋业有了协会,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时代,协会的存在为商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并为资源梳理提供了便利。新时代的协会,可以说,就是这个行业成员共同的保姆。

1987年,杭州一把火烧毁了5千多双温州产劣质皮鞋。这事件使“温州鞋”成了劣质鞋的同义词,温州制鞋业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成立于1991年的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正是在温州鞋革出现声誉危机时自主产生的自治组织。协会在最初的鞋业质量把关、声誉重塑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首先,协会针对当时的一些皮鞋企业假冒他人品牌的“短期行为”,及时提出了“扶优限劣、限期整改、创出名牌”的建议,被当地企业广泛接受。其次,协会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温州皮鞋的形象。此外,协会还利用各个信息渠道为会员企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培训,为温州皮鞋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鞋革工业协会的努力使温州皮鞋扭转了当初的形象,制鞋规模不断壮大,温州鞋类企业在大行业协会和细分小行业协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联合与协作,创出了如奥康,红蜻蜓等知名民族品牌。

温州的制鞋行业协会,是各个行业协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行业协会使商帮文化衍生出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力量凝聚,从行业整体出发,通过各种手段协调企业间的矛盾,保证了行业了内部的协调发展,为弥补政策失灵、市场失调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卫与盐商

雍正六年(1728年),浙江总督李卫在两淮徽州盐商中实行总商制,选大盐商充当两淮盐业总商,作为徽商盐业公会的首领。政府通过总商传达有关政策法令,催收盐税,总商则向政府反映商人的要求,代表商人与政府进行交涉,为商人谋利。以总商为首领,徽商也形成了行会。徽商从事木、茶、典、盐四大行业,主导产业是盐业,所以,这个行会也成为徽州商人结为徽商的纽带。

行会与精神支柱

行会都有共同崇拜的偶像,作为共同的精神支柱。晋商的各行会多以关公为崇拜的偶像,因为关公身上体现了晋商“仁、信、义”的精神,同时关公还是山西人。此外,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灵,比如牲畜行的马王,酒饭业的李白、杜康,铁业的太上老君,纸业的蔡伦,理发业的罗祖,油漆裱糊业的吴道子,修鞋业的孙膑,肉业的张飞,银业的金龙四大王等。各行的商人把这些崇拜的偶像作为相互联络、互助共济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