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区域性、兼容性、辐射性。受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当前,河北民间武术面临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理论研究滞后的影响;后继乏人、推广不足等方面。只有遵循以人为本和均衡发展的科学理念,将河北民间武术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继承与传播,才会呈现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武术。

【作者简介】周嵩山,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研究。

陈妍兵,就读于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语言文学、体育竞技。

张瑜,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研究。

一、引言

河北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河北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河北省而言,2006年5月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九类三十九项,占全国的第四位;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九类七十八项,占全国第二位。这些项目中,涵括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这些都向国内外展示了河北省文化的风采及底蕴,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文化强省,构建“和谐河北,多彩燕赵”,实现省域文化传承,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千百年来,民间武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默默地流传,在各历史朝代更迭中顽强地延续。古人历来都有崇武、敬武、尚武、精武的习俗,而“武”指武力、武技。“武术”泛指“安身立命之能”,广义地讲,也包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策略与军事技能。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以和为贵,讲究道德教化,但儒家文化当中也有“威武不能屈”的思想,练武强身、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河北作为历代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域,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助长了习武、尚武之风的形成。并通过几千年的积淀与熏陶,形成了“仁德武重”的良好氛围,通过实践创新,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为宽泛,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也指为适应不同人群(包括个人),通过各种实践、表演、演绎形式或技能展示及其相关的实物、工艺品、工具利用和文化场所等,向世人展示的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的、传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的、可发展变化的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研究目的与意义。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41号)文件精神,当今时代,要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管理和合理利用等工作。河北为古代燕赵,武术人文氛围浓厚,武术人才辈出,自古就有“燕赵大地多英豪”的美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民间环境逐渐衰弱,出现了武术发展后继乏人、虽武术拳种众多但推广不足、武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民间武术区域性发展失衡、个别地方政府没有将民间武术的发展作为政策支持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河北省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凝视河北民间武术发展历史,顺应人类回归自然,追求真谛的潮流,立足朴实无华的技击性、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及传统美德等,充分挖掘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展现民间武术风采,促进民间武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传承发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河北民间武术的界定。从武术产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本能、军旅、民间、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五个大类。不同类型的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程度不同,虽然不同类型武术在不同时期处于的重要性程度不一,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我们暂且将民间武术定义为:在人类发展延续过程中,以人的生存本能需求为基础,在民间广为繁衍传承的,以祖传、拜师、学艺等为主要方式,以攻击、防守等技艺作为基本素材,并以提高个人攻防技艺为主要手段,注重体用兼备、德艺双行的一种民间传统运动形式,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众所周知,武术是一种注重内外兼修的运动,主要内容就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持器械的各种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式练习。民间武术和中国的武术文化一样,都是吸纳了传统哲学与伦理,以内外兼修、技道并重为特点的一种文化。同时添加了地域的文化特色,如:“佛山无影脚”“醉八仙”“少林棍”“子龙拳”等等,民间武术也是经过数千年锤炼的一份民间文化瑰宝。

三、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

1.多元性。以拳术为例,拳术是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古时有技击、手搏、拳法、白打等称谓。在长期发展中,拳术形成了许多拳种流派,风格特点各异。众所周知,一个成熟的拳种是通过其自身特点被认可并传承发展的,如:拳理明晰、风格各异、张弛有序的相对完整的技术攻击性技艺,在诸多方面可谓是别具一格。河北民间武术拳种之繁多,其拳理拳法的多元化、柔性化、常态化,古往今来涌现出大批武术奇才,比如:东汉时期的刘备、赵云、公孙瓒,东晋时期祖狄,宋朝涿州人赵匡胤等。建国后,在各种民族形式运动会、武术表演中屡次获奖的河北籍武术家更是数不胜数,由上可知,河北民间武术所涉猎的武林志士,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定的多元性特征。

2.区域性。河北省民间武术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其区域特色也是博采众长。因为民间武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术种分布呈现出一定地域性特征,河北省民间武术的分布具有综合性、局域性、不均衡性等特点。

3.兼容性。燕赵大地的民众向来都有崇武、尚武、习武的优良习俗,至今仍传承不衰。《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通过教武兴兵、壮大军备、“习用干戈”,此时的“大战之术”的武术,在河北广大地区勃然兴起。另外,西周时期的“一时讲武”其历史也达三千余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河北的民间武术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博取众长、汲纳营养、自我创新,其在延续更新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4.辐射性。从上面的兼容性可以看出,河北民间武术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转变,同时,又将自己日趋成熟、独具特色的武技、方法,不断地向周边地域传播扩散,对域外乃至海内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聚集了很多全国武术名师,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员,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河北人,在馆内任教的河北武师传授包括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河北地方拳种。据考证,在此时期,河北人还参与或创建过其他省市的武术馆,并进行民间武术竞技技能的教授与传播。

四、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

形成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在现今河北省境内,中北部为燕国之地,南部为赵国之域,所以河北又以“燕赵”代称,此地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相争之地。通过历史的沿革与积淀,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河北民间武术。比如,以“武术之乡”闻名的沧州,其地理环境与武术兴盛关系十分紧密。通过沧州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沧州地处华北地区南北交通要道,其镖行、旅店、押运行等行业兴盛发达。各业相争,必有武功高强的人庇护才能立足、生存与发展。因此,沧州地域民间武术兴盛且经久不衰,演变至今,发展为闻名域内外的沧州武术文化,成为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民风民俗对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影响。俗话说“燕赵自古多豪杰”,古代豪杰者乃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士。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植根于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从而又影响着民间尚武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英雄豪杰辈出。当今,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全省各地七十余县都开展了武术活动。这种延续不衰的习武风俗,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持久发展。

五、河北民间武术面临生存危机

1.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目前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官方商标,“打练合一”的民间武术被肢解,武术文化中“内外合一”的文化思想被“锦标”和功利所取代。一花独放,百花凋零。民间武术被挤压到边缘地带,日益成为“失语者”。相关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表现形式上,竞技武术的发展正逐渐蚕食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

2.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军事武术因其简单,很容易向体育项目转化,但河北民间武术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舞台,难以找到新的位置,而不得不向养生、健身方向转化。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地认同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钟情于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项目,对民间武术的兴趣减少。

3.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1985年河北武术整理挖掘过程中,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不仅属于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发行,而且在为数不多的现存的或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理论研究的滞后,无疑制约了对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不足,后继乏人。虽然河北民间武术拳种众多,内容丰富,然而河北民间武术的挖潜、继承、推广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挖潜有余,整理不足;二是继承不足,推广乏力,很多拳种的传承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祖传为法不得遗”“传男不传女”等封建保守思想成了民间武术中的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优秀民间武术技艺逐渐丢失。

六、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建议

1.构建以人为本的传承发展理念。河北民间武术主要是依附个人存在、身口相传的一种文化遗产,其主要载体是人,尤其是以河北民间武术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为主体。就河北民间武术的保护而言,我们在充分考虑实际传承、社会威望和贡献等因素的基础上确立民间武术各门派的代表性人物,然后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民间武术代表人物进行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人亡艺绝”现象的出现。

2.加强河北省民间武术区域规划。在区域规划上,建议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冀中、冀东、环京津和冀南。首先,在河北境内,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使他们在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承上具有一定自,使其在河北境内的民间武术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其次,在面向国外传播河北民间武术方面,以冀中为中心,以京津为平台,从而可更加有效的加大河北民间武术向世界传播的步伐。

3.建立河北民间武术的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保护内容,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武术知识产权制度,还难以遏制武术的滥用和流失,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从而使他们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享有应有的权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氛围。

4.建立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传播中心。通过建立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保护、研究、传播中心,专门研究、梳理河北民间武术文化资源;利用多种传媒手段,普及民间武术文化常识;建立民间武术博物馆、展览馆等体育文化产业场所,为民间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5.以乡镇、农村为重点,对河北民间武术传统技艺资源进行挖掘与考证,对不同流派的传人进行政府性的重点保护。保护民间武术的传承人是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要协调组织文化、体育部门对民间武术传承人进行普查、鉴定,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不仅要对各门派的绝技、套路、拳法形成记录式的述志谱,而且要收集散落民间的武术理论资料;不仅要整理出文字材料,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动态、直观的影像资料形式,录制、收藏不同门派的民间武术文化精华和有代表性的技法、技能。

七、结语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遗产资源底蕴丰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承发展民间武术文化并加以弘扬与保护,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一代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即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加以传承和弘扬。只有这样河北省的民间武术文化才能后继有人、生机勃发,也只有这样民间武术之花才会绽放的更加光彩绚丽。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的结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204065)

参考文献:

1.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载《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王 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载《上海体育学院报》2007年第1期。

3.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载《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2期。

4.周晓东:《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载《四川体育科技》2000年第12期。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民间武术的痛楚》,载《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