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物质设计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物质设计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三个层面论述了非物质设计理论介绍了非物质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论证了非物质设计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了非物质设计的优越性及其存在弊端。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物质性;非物质性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设计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兴的设计理念,是一门涉及到诸多领域的边缘性学科,他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以信息设计为主,基于服务的设计。非物质(immaterial)的英文原义是"not material"。也有将其翻译为“脱物质设计”的概念,其所表达的含义是设计脱离了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脱物质设计”,非物质主义理论具有哲学上的意义,基本观点是:物质性是由人决定的,离开了人,物质就没有意义了。而今天所讨论的非物质主义和非物质设计仅仅是借用了它哲学上的概念,同原来的意思是根本不同的。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进入后现代或者说信息社会后,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虚拟的、数字化的设计成为与物质设计相对的另一类设计形态,即所谓的非物质设计。

一、非物质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进入工业文明后,城市化和工业化空前发展,使能源,交通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都遭受了重重压力,呈现出恶性循环趋势。人类过渡消耗物质能源,以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求,生产厂商为了销售他们的产品,也鼓励奢侈消费,提倡“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使得消费者在互相攀比的风气下,盲目购买大量物质产品,而其中很大部分产品被闲置,没有发挥它的功能,造成物质资料很大程度的浪费。基于这种原因国外设计界兴起了“非物质设计”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设计理念和潮流。以此来引导消费方式的革新,使消费者能够主动优化自己的物品使用行为和购物行为,从而节约能源,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压力,这是非物质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其次,非物质设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技术的根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物质设计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工作。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使得微型计算机得以产生,并得到普及。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成为非物质设计产生的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带来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的变迁,从“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到“功能追随形式”(Function follows form),再到“形式服务情感”(Form serves emotion)的变化。设计形式也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象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设计流程。设计的终极目标不再是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设计实体物质性大有被虚拟的物质虚像取代的趋势。以产品设计为例,产品只是设计的产物之一。有许多方案不会直接产生产品。比如为银行系统提供服务设计时,方案还涉及到人机互动的界面,信息的内部交流和传输等网络因素,这种人机关系的研究,比工业社会人机关系的研究更近了一步,它是要求人与机器融为一体,对人倾注更大的关注,并以高技术为基础,赋予人类更大的自由。在这种因素的研究中所需的产品只是将技术和材料结合的载体,产品只是水到渠成的产物。

二、非物质设计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及其相互关系

不可否认,任何非物质文明都将严重的物质化,非物质性是相对于物质性而言的,非物质的存在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后盾,因为任何非物质产品必须与支配它们的物质基础结构联结在一起。“物质性”具有如下意义:一:物质性或设计对物质性的表达是社会工业化的结果,工业社会是物质产品生产与制造的社会,衡量社会进步程度必然以物质的数量为尺度,因此工业设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促进生产,消费的一种手段。“有计划的商品废止”以及对物质的占有欲成为设计的社会经济推动力。二:工业社会是以物质生产的极大富足为目标,以技术为中心。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求,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物质性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去解释和表现的东西。

只有了解了物质性的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非物质性的含义,首先,非物质性依附于物质性,产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的表达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非物质意义。其次,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设计的目的也由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向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过渡。工业社会以技术为中心,信息社会则以知识为中心。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前提,来探询研究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向。在考虑环境,资源的同时,满足人类深层次精神需求,为人类创造健康合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基础。以工业设计来讲,如何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要在非物质性方面作文章,给产品注入人文、情感等非物质因素。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对产品功能性的诠释中。另一方面,产品非物质性的表达,要以物质性为基础,离开了物质性,非物质性就寸步难行。

现代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溯源,我们的伟大先哲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5章)橐龠是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风箱。(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风箱之所以能发挥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外部的物质实体,而是因为它有了内部中空的部分,两者相互作用,才能在冶铁时为炉火鼓风。由此可以看到“物“与”“非物”(风箱和它内部中空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实体,有形的物质实体又产生不可见的无形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 11章)“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状的物体。比如风箱,正是有风箱物质实体的存在,才能给人以利用的价值。只有在这个“有”的基础上,“无”(风箱中空部分)才能发挥作用。这是老子对于“有”和“无”即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深刻论断,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辩证法所在。

三、非物质设计的优越性及其存在弊端

进入21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引起了西方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寻求一种资源与环境都可承受的健康发展的设计之路,成为迫切的问题。产品的非物质设计能更合理的配置物质资源,用更少的产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此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工业时代工业设计的生产标准是批量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为基准。而在非物质社会(即信息社会)由于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投产的流程和费用大大降低,批量生产的标准可以是“一”。用以满足非物质时代人们对个性化等方面的精神需求。物质产品的设计则更关注产品的情感性、人文性。关注人们内心方面的需求。设计师也将成为一行很受宠的职业,对目标客户进行一对一的设计。这是非物质设计中工业设计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优越性所在。

非物质设计领域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各种弊病,如果消费者消费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时,会做出对环境更大的危害,而非资源和非占有的方式会导致消费的随意性,更少去关注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合理使用与配置。更先进的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服务会有力的促进世界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但是,发达国家对信息通讯技术的垄断,操纵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从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摧毁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倾向,加剧了地球村的快速形成。

产品的非物质设计是内涵非常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这种交叉性学科的研究中,要求我们抛弃既定的思维,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来处理研究中遇到的不同时空,文化,地域和思想的碰撞。发扬非物质设计的优越性,抵制其不良的发展趋势,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