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平凉小曲子戏的音乐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平凉小曲子戏的音乐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平凉小曲子戏是流传在甘肃平凉崆峒、崇信、华亭、庄浪p静宁p泾川六县(区)以及周边庆阳镇原县、宁夏隆德县等地的一种民间小戏。本文从小曲子戏的音乐调式、曲式结构、曲调旋律、唱腔音乐、乐队建制及乐器配备等方面对小曲子戏的音乐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平凉小曲子戏;音乐特色;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52-02

平凉小曲子戏是流传在平凉崆峒、崇信、华亭、庄浪p静宁p泾川六县(区)以及周边的庆阳镇原县、及宁夏隆德县等地的一种民间小戏,一般只在春节期间演出。并在一些村庄形成传承的班社,各自保留一些特有的剧目。其音乐属于曲牌连腔体,与陕西眉户同宗,但并非同种,具有当地的民间音乐特色。

一、小曲子戏的音乐调式特点

小曲子戏音乐的调式,总体来看是和西北其他戏曲一样,属于“徵调式”(即“5”为主音)。这一点从各曲牌的落音可以看出,90%以上的曲牌音乐落音都在“5”上。少数例外,落在“1”或“2”上。花音曲调 为五声音阶,其调式骨架为“5 6 1 2 3”;哭音曲调为七声音阶,其调式骨架为“5 6b7 1 2 3 4”,这种哭音曲调具有双重调性,又可变为“商调式”、“2 3 4 5 6 7 1”用两种记谱均可。不过,一般为了记谱统一和演奏视谱方便,记谱都用“徵调式”记。

小曲子戏音乐调式表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曲调结尾的乐句进行时都呈现出五度下行级进到主音“5”结束。反复强调了主音的主导地位,增强“徵调式”气氛。另外,五度下行级进到主音,给人以平稳完满的终止感。下面试看几种曲调结尾(谱例都截取最后两小节)。

《紧诉》的落音比较特殊。曲牌本身只有上下两句,上句落在下属音“1”上,下句落在属音“2”上。这样,落音在下属音和属音上交替出现,增强了该曲牌叙述性的功能和迫使曲调旋律向下行进发展的趋向,直至下一个曲牌出现,结束到主音,才产生完美终止的感觉。所以,《紧诉》是一个过渡性的曲牌。

小曲子戏曲牌结束,乐句也有落在下属音“1”上和属音“2”上的,但例子很少,如:

二、小曲子戏曲牌音乐的曲式结构

小曲子戏曲牌音乐的曲式结构按使用数量的多寡而论,可排列成四句式、二句式、三句式、多句式、单句式。

四句式的曲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套用四句唱词的四句式,如《琵琶调》、《银扭丝》、《采花》等;另一种是套用二句唱词加两个过门,形成四句乐句,如《岗调》、《打皇天》等。两句式的曲牌有《紧诉》、《打洞》、《墩调》、《西京》等。三句式的曲牌有《奴家怨》、《风落雁》、《钉缸》等。多句式的曲牌有《五更鸟》、《六瓶花》等。单句式的曲牌有《黄龙滚》、《风落怨》等。以上仅是粗略的分法,相当一部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小曲子戏曲调旋律方面的特点

小曲子戏曲调旋律方面的特点是“十唱九不投”,就是说同一首曲牌在演唱时,由于角色行当的不同和演员嗓音条件、艺术表演水平的不同,在曲牌旋律上会引起细微的变化。生、旦角色嗓音条件好及表现力强的演员,便可将曲牌旋律演唱得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婉转悠扬,加花加音,变得动听;反之,老生、老旦角色或情绪低沉的剧情,就需要将同一曲调唱得哀婉低沉一些,就不能再那么“花哨”。

另一种“十唱九不投”原因是由唱词变化引起的。用于甲唱词的旋律用于乙唱词,就会引起字音不正,曲调不够和谐,曲词不搭调的情况。所以,小曲子戏曲调旋律就体现出了大框架不走样、细微处有变化的特点。

小曲子戏音乐还有以下特点:

其一,衬字的运用,体现了它的地方性。由于方言习惯,最常见的衬字有“哪咿呀哈哈”、“哎啊”、“咿子呀子哟”、“哪哈”、“呀哈”、“咿哟”、“呀就”、“了就”、“哎咳哎咳咳”、“咿儿哟”、“哎咳咿哟”、“哎咳哟”、“咿子哟”等。这些衬词、虚字的运用可以营造出陇东民间音乐的强烈气氛。

其二,帮腔的运用,烘托了小曲子戏唱腔音乐的热烈气氛。最常见的帮腔用在《岗调》和《莲湘》中。

其三,一些奇句式的曲调从旋律上补充扩展为偶句式,形成曲调上中国民间音乐习惯的对偶型的完整终止。如《剪扁》只有三句唱词,因而只有三个乐句。但为了完成整个曲调的对偶型,用反复一个乐句的办法由三句变为四句。

其四,在小曲子戏的唱腔曲牌中,本来平稳进行的旋律,却被唱词安排为“x x x”这样的节奏,造成“切分”效果,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四、小曲子戏唱腔音乐运用的角色属性

在小曲子戏唱腔的运用上,也很有符合人物性格的角色属性,如以生、须、旦开场的,就唱“月头”、“背宫”等。以丑开场的就不会“感慨万端”,而用诙谐活泼的定场诗或快板。丑角常用的“大十片”、“打洞”、“安老婆调”、“墩调”等曲牌,其他角色是不会用的。即使是同一曲牌,角色不同,唱腔具体旋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在小曲子戏唱腔曲牌的运用上,曲牌本身也有特定的功能性。如“硬月调”最适宜表现活泼、愉快、开朗和英雄气概的情绪;“花音岗调”最宜表现欢快、喜悦情绪;“西京”表现悲哀、回忆、叙述等多种感情;“五更”宜表现激动和规劝的情绪;“长城”用于惊厥、昏迷时;“慢诉”宜表现紧张、激动、争吵情绪;“滚白”用于诉说悲痛、伤感情绪;“银扭丝”、“剪扁”用于一般叙述。

五、小曲子戏音乐的容纳性

在小曲子戏曲牌联结使用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小曲子戏善于从当地民歌小调中汲取调式相近的曲调来丰富扩充自身的唱腔曲牌体系。这也正是小曲子戏能在当地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和得到当地群众喜爱、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被吸收进来的民歌小调参插于小曲子戏通用曲牌中,增添了新鲜活泼的气氛,既丰富了小曲子戏的唱腔,也增加了民间音乐色彩。这部分吸收进来的民歌小调在小曲子戏唱腔联结中,其规律一般都是“专用”。即某曲牌只在某一折子戏中专用,不作为通用或共用。而且,各地有各地新吸收的民歌小调,品类也不尽相同。如“五更鸟”只用在《李三娘研磨》中;“山里的野鸡娃”只用在《二瓜子吆车》中;“耕牛调”只用在《小放牛》中;“箍缸调”只用在《钉缸》中;“六瓶花”只用在《二姑娘害病》中;“连环”只用在《张连卖布》中;“扬州调”只用在《扬州玩灯》中。

六、小曲子戏的乐队建制及乐器配备

小曲子戏乐队分文、武乐队两部分。文乐队最早只有三弦一种乐器,以后加入了板胡、二胡、笛子。解放后,在条件好的班社里,也有加入中胡、小提琴、扬琴、大提琴等,但这种情况很少。武乐队最早也只有四页瓦、碰铃(水子),以后加入了干鼓、牙子、铙钹(扇子)、勾锣、手锣(小锣)等。

乐队建制5~10人不等。乐器定调多为F调,也有bE调、D调、G调,各视嗓音条件而定。

三弦是小曲子戏的主奏乐器。一般都用大三弦。民间班社多采用丝弦,定音为“1”、“5”、“1”。因其琴杆长,把位宽,民间俗有“中指不按弦”的说法。小曲子戏班社有些是用板胡作为主奏乐器的。过去用丝弦,现在多数购买板胡专用钢弦。定音有两种:一种是“正弦”,定“52”弦;一种是“反弦”,定“15”弦。二胡作为辅助乐器,可用一至二把。过去用丝弦,现在用二胡钢弦。定音“52”弦。笛子即竹笛。六孔,贴笛膜,笛膜用芦苇内膜。“三眼调”即放开三孔作“1”音。四页瓦是指竹质,四片,每片长4寸,宽1.2寸,因其形状似房瓦,叫作“四页瓦”。每手握两片,互相碰击发声,为小曲子戏最基本的击节乐器。碰铃又叫“水子”、“甩子”,共有两只,中间用绳相连。有的为钟形,有的为喇叭口。一般用响铜或白铜制成。干鼓、暴鼓、铙钹、勾锣、小锣同秦腔。

平凉小曲子戏最早源于何时,目前尚难断定,但至少可以看出,平凉小曲子戏开始并不是现在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剧目。大致在唐、宋、元时期处于曲艺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平凉小曲子戏的艺人也不断地吸收其他词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另外,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民间艺人及一些乡土文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本,设置了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的道具,仍然保留清唱、说书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于年头岁尾,自演而自乐。平凉小曲子戏的音乐表现形式,恰似陇东黄土高原上的黄酒,倍到劳动人民的喜爱,千百年来盛演不衰。在农闲时期观看,精神上得到了轻松愉快的享受,消除了疲劳烦恼,益于身心,这也正表现了平凉小曲子戏音乐淳朴的民间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