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材的“入”与“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材的“入”与“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作为高屋建瓴的专家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必然有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严密性。有些教师在没有读懂教材,没有深入教材的情况下,就自主“加工”教材,常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吃透教材、深“入”教材,才能走“出”教材,加工教材,否则留下的就会是对教材的误读或与曲解。

一、读懂教材,领悟教材意图

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可浮光掠影,只看到表象。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很多教师认为人教版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处理欠妥,不能将“拉不动”作为判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标准。其实如果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的意图,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你会发现教材并没有详细阐述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句简单的提示语只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了会怎样。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实验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执教教师过度挖掘教材,探究三角形的“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的性质。

二、活用教材,动态生成学习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论,而且提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能够把握这条教法脉络和学法线索。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是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准确、有效地还原和丰富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由杯中的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导出体积的概念。在教学这个知识点前,如能让学生在家做这个实验,体验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埋下伏笔,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重建教材,提升教材的开放性

一套教材,要面对众多有着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使用中教师必然要在读懂教材、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适度地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观念。要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教材,感悟数学;开发整合性教材,渗透德育;补充前沿性教材,完善系统;开发开放性教材,拓宽知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一道习题的教学中,我将它的宽改为20厘米,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3.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这个无盖盒子的容积更大一些。画出设计图,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

4.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在探究第一题的时候,发现做成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与剪去的小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有这个发现就能很快地解决第二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的探究中,他会发现并不是剪去的正方形边长越大,做成的长方体的容积就越大,到一定值后,长方体的容积反而减小了。于是自然地得出第四题的发现。当然第四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回答发现了做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就是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提高点,学生可以回答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随剪去的正方形边长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少等。如果学生还不满足这些,我们还可以提问:“如果从充分利用材料的角度考虑,你能设计容积更大的无盖长方体的盒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剪下的正方体再利用上,拼接成更大的长方体。

诚然,教材中也有瑕疵。课改以来,教师们不再将教材看作神圣的材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许多教师心中。弄清教材中的主题和例题中每个问题、每句话所蕴涵着的意图,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真正走“入”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走“出”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