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育不良的翅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育不良的翅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7月底,当中国南方骄阳似火的时候,北京却一连下了几天雨,气温降下来了,空气湿润了,人们惬意了;可是,雨一次下得太多太猛,“阴云”就会从天空飘到人的心里。尤其是当我遍览NOC活动中近百位班主任编辑Word文档的过程时,心底升腾起的那块“阴云”越来越大,逐渐演变成一种纠结,勾起了我心底那个纠结的故事……

那是一位游览中国公园的西方人,她深深地被池塘里的天鹅吸引了:这个长天精灵咋就这么乖,没有约束也不逃走呢?她盯着盯着,突然呆住了。原来这美丽的大鸟,一只翅膀上的羽毛竟然被剪掉了!

她感叹中国人的精明,也感叹这天鹅的命运。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生物学家,但我想她会知道,天鹅上天,是需要一定的水面助跑的。然而,由于一只翅膀被剪掉了毛,助跑时的天鹅,始终只能在水面上打转转,再也无法冲上蓝天。无奈的天鹅,只能选择被囚禁的无奈。

品咂着这个纠结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班主任,尤其是在线班主任的队伍里,也有这样双翅不对称的“天鹅”,而且为数还不少。不同的是,这些“天鹅”的翅膀不是被人剪掉的,而是先天就“发育不全”。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一个稳定和谐的班级文化,不可能没有供师生阅读的文本,班主任也不可能不提供这样的文本。就这样,“文本”及“文本编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悄然进入了班主任专业化的日程,尤其是那些青睐班级“在线”的班主任们。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基础工程,在快餐式信息技术的浮躁中,被许多人忽视了,以至于一旦重新被提到桌面上,许多班主任只能望“文”兴叹,不知从何“编”起。

如果说,把“主题班会的创意”和“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当成班主任课程化的两翼,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在这些班主任的望“文”兴叹里,看见一对发育不全的翅膀,于是也就目睹了他们不能“冲天”的“原地打转转”:不懂怎样调整段落缩进;不懂文字分栏;不知道调整文字方向;不会使用插图格式;不谙底色配置原理;不会将另外文本上的文字科学地复制到自己的文本上来,不懂怎样突出叙述中心与重心……

为什么这些班级的首席们,在设计主题班会时新意迭出,头头是道,但在编辑一个普通文档时就如此低能?我怀揣着这个问号,一次又一次走近这些一线的灵魂工程师。而他们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互动,有文字就行了,编辑文本太耗时间,得不偿失”;“没想过怎样去编辑,那是专业编辑们的事”;“懂得文字输入、输出就行了,不需要那么累赘的形式”;“拿扫帚的不一定是清洁工,可能是哈利·波特”(一句2012年的网络摩登)……

文本编辑就真的只是可有可无的形式吗?我托着有些麻木的脑袋反复思考,忽然,哲人的几句话,擂响了我的耳鼓:“内容与形式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教师发展理论也提醒我,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操作性知识(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缺一不可的基石。从知识的划分角度看,编辑文本,理应属于本体知识的范畴吧?试想,那些走进课堂的教材,哪一科没有特定的编辑技术?如果课本仅仅只提供文字,这种教材的教育、教学意义以及美学价值到底有多大?

“您怎么能把主题班会与学科课程相比呢?”哈,原来症结在这里。就因为班主任不是“课程”,所以班主任给出的文本就不需要编辑了;班主任也就不需要掌握文本编辑的技术了。这是不是肤浅?是不是意识出了问题?难怪班主任们面对凌乱的文本手忙脚乱。

假定这些文本就是学生上交给你的,你还会觉得编辑可有可无吗?假定你就这样胡乱应付一下就退还给学生,那“拿扫帚”的到底是“清洁工”,还是“哈利·波特”呢?我们的班级文化,到底是培养“清洁工”,还是培养“哈利·波特”呢?

教育意识

教育无小事,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

记得有这样一条规定,校园里必须使用规范汉字。

什么是“规范”?小篆为什么就不能上今天学校的墙壁?繁体字呢?教材里为什么不使用姚体、舒体、魏碑体来排版……为什么一个“楷体”还有“华文”与“国标”(GB)之分?

我想,这其中的引导与教育意义,不会是空缺的吧?

我不是秦始皇,当年他提出“书同文”时无法表态,可是今天我还是可以补举一次手的,因为这是科学;因为这是科学而形成的国粹。如果书不同文,偌大一个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入社会使用起文字来,那还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天下还不大滥啊?当然,这还只是在谈文字的形式,还没有涉及文本排版的原理。

然而,这并非是我在蛊惑人心,我只不过是透过这些,忧心我钟情的教育,忧心我梦寐以求的班主任课程,忧心我魂牵梦绕的在线班级。

文本编辑的教育意识,是不能不在服务区的,因为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

当我们“在线”时,为谁编辑文本?我们为什么要编辑文本?沿着这个问号弯弯的轨迹一直刨下去,看那“圆点”处到底是谁?是些什么?

这个追寻的过程,是不是在彰显着教育意识,能不能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软着陆呢?

假定,我们的学生捧着一篇文字排版不统一的文章,他该从哪里开读呢?看见文本里凌乱的字体,他的思绪还会凝聚?面对着喧宾夺主的图文,提取的信息会不会自相矛盾,到时候又以哪一个信息源为准呢?

什么叫课程?我的脑海里突然又跳出这样一个好像不着边际的问题,但“不着边际”随即就被下文给否定了。因为这里需要这个链接。

但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我回答了,因为网上一搜索答案成百上千,甚至更多。我想说的是,目前的班级教育,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还充斥着大量甚至过剩的校本性与师本性。当我们从侧面审视这些“校本性”与“师本性”的时候,是否被生成性搞得炫目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随意性?

我们提倡班主任教育课程化,是不是一方面在张扬班级教育的校本性、生成性,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抑制这种随意性呢?

什么是随意性?不就是没有规范吗?

啊,转了这么大个弯,就只想说这一句话:文本编辑也是教育;彰显教育功能,也是文本编辑的目标之一。

开发意识

开发,是时髦;开发,是创新;开发,也是教育。

文本编辑的过程,其实也是彰显教育功能的过程,当然需要体现开发意识,没有这种开发意识,许多编辑过程中的思想成本就会在守旧中沉没掉。

我们不妨看看近年来阅读的趋势。

由于受到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许多读者已经不愿再花大块的时间来读书,因此5000字以上的文章,几乎都不受读者的欢迎。为什么以5000字划界?就因为这5000字,是坐在马桶上利用“交叠”的时空可以读完的。也正因这一想法作祟,许多标题不新不怪不吸引人的文章,几乎无人问津。然而,恰恰就是这些标题一般的文章,往往积淀着许多精华。而为了把这些精华推荐给大众,编辑们往往挖空了心思,利用封面预览、扉页推荐、重点放大、段落加色、字体变粗、编读编议、文尾链接……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不难发现,这种“吸睛”技术,就是开发。

如果说,这种技术中有些传统编辑们还见过、听说过,那么,网络文档中链接影像、网页,可能就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东西。这是不是开发?这个过程是不是编辑新理念践行的过程?是不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感动自己的过程?是不是通过教育自己、感动自己,从而达成教育别人、感动别人的过程?

如果,一个班主任在编辑“在线班级”的过程中,连自己都不能教育,连自己都不能感动,还希冀能教育别人,感动别人?那才是网络版的天方夜谭。

我们今天的班级,势必要在网络的推动下,逐渐“在线”的,这是趋势,就像当年的纸质书籍替代竹简一样。那么,纸质文本的编辑会不会过渡到网络文档的编辑?网络编辑技术会不会走进纸质文本编辑的视野?

我又想起了课程整合,编辑技术与艺术、与班级教育可以整合吗?你看,这不正在热行中?在线班级的天空是辽阔的,也是美丽的,冲上去,就可以浪漫地融化在蓝天中。

现在的问题是,在获得了足够的助跑水面(网络平台)时,你是否有那健全的双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