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主要结合十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脱节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