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凝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回应与解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凝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回应与解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根本,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解答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with the response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

REN Xiu-qinZHAO LinYANG Qing-shan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world stand in the future remains, a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 should know 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ey can form the identity and social cohes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empirical studie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s problems and mad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olve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要在发展中创新,争取到大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背景描述

笔者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也极其重要的一个群体,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的放矢,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传承,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承接过去又昭示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昔时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只是这种传统在近现代以来历经挑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矛盾联系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思考,一直争论不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值此之际,本次调查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共有家园”。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指日可待。

(二)研究的方法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求得对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总体把握,采取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来推知大学生的总体状况。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展现客观情况的同时,强调价值判断与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93份。共收回男生问卷210份,占有效问卷数的42.6%,收回女生问卷270份,占有效问卷数的54.8%,性别信息缺失问卷的占有效问卷数的2.6%。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来自2006级学生共计86份(占17.4%),2007级学生149份(占30.2%),2008级学生246份(占49.9%),年级信息缺失问卷共12份(占2.4%)。本次调查涉及专业面广,计有23个本科专业学生受访,涵盖经、管、法、文、理、工六个学科门类,在有效问卷中,共有10份缺失专业信息。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比之父辈,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逐渐被淡化。但无论怎样,身处中华文化教育的大环境中,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

1.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但认知程度一般

①在问及“你认为现代教育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吗”,有86%的人认为应该大力提倡现代教育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只有3%的同学不提倡。可以看出,在同学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重视和继承的。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中国来说有着相当高的地位,有高达8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看来在他们心中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③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浏览和阅读过,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在大学中心目中所占的分量,也显示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④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有60%以上的同学只能偶尔翻阅,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没兴趣,只有不到10%的同学对其是爱不释手的。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缺少对古代经典的关注和喜爱,所以如果想要改善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就应加强古代经史子集的广泛教育和传播。

⑤对于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有77%的同学仅是略知皮毛,只有4%的同学认为精通,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一点不懂。可见,对传统艺术的教育和培养需要加强。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在回答“你认为传统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时,认为人文素养“更重要”、“同样重要”的占到79%(如下图所示),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兴趣,也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他们并使之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从而去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认知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是我们极其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此的认识相对比较理性和客观。

1.传统文化日趋缺失

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只有1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仍然很强大。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走向十分关注。

2.传统文化可增强认同感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感主要来自于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等因素,可见,如果想增强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3.传统节日应受到重视

在对待国家立法将清明、端午、中秋的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这个问题上,有91%的同学支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不表态和不赞成,可见,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是十分认可和重视的。

4.《百家讲坛》等传承形式获肯定

对于CCTV《百家讲坛》关于的历史和古典文学的解读,有一半的同学比较支持,有近40%的同学完全支持,只有极少比例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支持。可见,《百家讲坛》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解读在大众中得到了肯定并取得了影响。

(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展望的认知

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走向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同时,只有三成左右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乐观。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三、实证分析引起的思考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财大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漠然处之的现象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育模式存在误区。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但教材僵硬刻板,教学手段陈旧,因此,无法展现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传统文化氛围欠缺。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兴趣。

3.学习动机有待转变。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教育依然被摆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位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打造成过激竞争力的“软实力”和培养国际化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1.风气的扭转。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

2.形式的改革。应加快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尽量呈现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

3.制度的构建。从制度入手,改革原有的规则,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责任感,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也有助于文化工作者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在政策导向上,配套的资金支持应该形成,并建立起长效联动机制。

4.媒体的力量。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一如我国主流媒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江南》、《故宫》、《探索・发现:穿在身上的历史》、《》,以及每年六月份第二个周六所制作的“中国文化遗产日”节目一样,不仅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自我的塑造。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甚至于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

四、得出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个人成才以及社会兴旺的基础和关键。本报告最终的启示在于:衷心希望把弘扬传统文化当做真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工程来抓。

参考文献:

[1]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沈壮海:《先进文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6]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三联书店,2002年版;

[7]周义、徐志红编著:《中西文化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