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了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数学 课堂教学 提高质量 教学步骤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及文科院校经管、金融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问题的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高等数学也是一门文化课,中国现代的高等数学教育,除去方法论意义的工具性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及数学理性精神的历史使命。然而笔者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发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普遍缺乏兴趣,主要是觉得学好高等数学太困难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学习高等数学到底有何作用?

一、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本身就有难度

高等数学是变量数学,概念抽象,难以形象表达。对于年龄只有十八、九岁而且数学基础又不是很好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相对难以接受和理解。另外,高等数学相对于初等数学有较大的差异性,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概念,掌握了定理、定律、公式,并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后才能进行广泛的应用,这些对于那些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还有不同省份的学生实习状况有很大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学生成绩较好,而边远地区如海南、内蒙古等地学生基础太差,这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2.有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比如,中学数学课程删减了一些本不该删减的内容,像反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部分内容不全,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没有专门的一节讲授,只是一带而过,教师把高考当作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或非重点内容就不讲或略讲。但是大学里的高等数学教材并没有因为中学数学的教改而做相应的调整,有部分内容衔接不上。其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当代新的形势需要。课堂教学仍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模式,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根本就没讲过。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很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学了也没有作用。今天的大学校园能真正潜心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学风日下,部分学生厌学现象严重,课堂上学习只是敷衍了事,还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课后很少有预习和复习的,更谈不上自主的学习。他们不善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业余时间大部分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谈情说爱或者抽烟喝酒。他们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和社团活动,为了参加这些活动,经常旷课,迟到,他们愿意接受那些新潮、时尚的东西。对逻辑思维强、较抽象的高等数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

二、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各系各专业课和学生的特点,打破统一的教学框架,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进行课程说课,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及怎么样才能学好高等数学,使他们能明确学习目的,理解学习的意义,了解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在备课时切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理好头绪分清主次,哪部分是重点内容,又哪些是难点内容,充分掌握知识结构的脉络,有序地推进。更重要的是备课时要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状况、学习氛围,站在一个普通的学生的身份去感受感知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避免全面开花、平铺直叙的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

2.改进和改革教学模式

作为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优化组织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有机地结合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从“教”过渡到“不教”。如果每一堂课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那么作为课堂里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没有反馈,这样下去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突出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不能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充分利用数学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积极思考,要善于运用类比教学法,充分剖析高等数学中的矛和盾(如常量与变量,数与形,微分与积分,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等等),教学中时刻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及区别和联系,正确与错误的对比,还有不同做题方式方法的对比。对于高等数学中抽象的复杂的定律定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运用比喻、画图、猜想等直观性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如“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可以用类比:地球是个圆的,那么为什么看到的却是平的?其实就是“以直代曲”在生活中充分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3.充分完善课堂教学步骤,把握和利用好各个教学环节

(1)复习前次课内容,导入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也可采用对学生提问的方式,甚至可让学生上台讲解所学内容,学过的知识越是抽象,难记,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先记忆,“塌方”之前加固“大坝”。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应选好内容的切入点,努力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有利时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教师可凭借生活经验、数学家的故事、游戏、未来职业需要、类比设疑等方式引导进入新课。

(2)师生互动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有效构建。倡导互动教学模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爆发出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习的兴趣也就越发浓厚。当然教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平等宽阔、民主和谐的师生讨论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师生集思广益,智力互激,正所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教师精讲示范。在讲解数学主要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对内容本身烂熟于心,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努力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思想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寓教于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示范讲解自己所编的例题,教学效果会更好。教科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将书上例题当作参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碰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时,可再回到书上,或者参考模仿例题的解法和思路。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笔者以为跟师生互动教学步骤一样,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别较大,特别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功底不扎实,甚至视数学为畏途,所以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演板做题的方式,要求书写解答过程,并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并纳入平时的成绩中。学生们大都争相答题,学习气氛异常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5)课堂回顾小结。每次课应做简单的回顾和及时的小结,明确指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可促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有效的充分的评价,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所以提倡多栽花少栽刺。

4.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92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研活动之一。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起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优秀的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数学,而且还应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掌握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而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座桥梁。数学建模内容活泼,信息量大,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推导过程,非常适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这比理论数学教学更容易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激发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有益于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离开了学生的有效地积极的配合,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是很难想象的。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数学的地位日显重要。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同。教师的劳动是一项艺术活动,也是一项创造性的辛苦的工作,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为的是给国家和企业培养出有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就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如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质量的建议和方法。“法无定法,招无定式”,这里给出的建议和方法仅供读者参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授课内容不断地作出改进和调整,不断地探索和摸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耀勇.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J].教育界,2010(2).

[2]张成堂等. 应用数学及数学建模思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