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父亲的性教育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父亲的性教育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有一天,你亲爱的小宝贝看见你和你的伴侣正在床上光着身子,彼此缠绵时,突然睁着好奇的眼睛问“爸爸妈妈,你们在做什么”时,你该如何回答呢?是慌成一团,还是支支吾吾?是干脆用一些托辞掩饰过去,还是说一些诸如“孩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话?

孩子的性启蒙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不要忽视孩子的性心理教育,更不要以为他们还小,什么都不懂。认真地坐下来,选择一些适合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将有助于孩子健康性心理的养成。下面是美国教育协会推出进行普及的“来自父亲性教育的秘密策略(Secret strategy)”:

策略1.父母不要勉强自己

孩子看到了你没穿衣服,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孩子天生就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到好奇,好奇的对象包括父母在内。因此他们看到后,除了能增进对人体的认识外,也能从父母的身体,预知自己日后的发育情形。

也就是说,若父母觉得,偶尔让孩子在浴室或卧室中看到自己是件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就确实能经此不矫揉造作的方式得到“人体是美好的”信息。如果你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的习惯,可别为了“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的想法而勉强自己。

约翰・丹尼尔博士说:“有些父母通过书籍或因怀有罪恶感,觉得在家里该让身体显露更为‘解放’,于是勉强自己。遗憾的是,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若是这么做也将是不自然的。”

策略2.本身没有伤害

孩子在无意间瞥见你身体时,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的,无意中撞见时,你越生气,他们对你当时的反应越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将会认定,自己一定做错了事,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件坏事――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他们日后对性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为防止父母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也避免使从未见过双亲的孩子产生困惑。大部分的性教育学家认为:一般家庭在平时最好别太注重服装是否整齐。因为假如孩子常能看到成人的躯体,届时比较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偏差或过度惊讶。

至于平常就习惯于穿得比较少的家庭,也不必担心所谓的“过于暴露”。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极限,他们自然会明白地表现出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在意自己发育中的身体,逐渐把自己隐藏到门后,同时也要求你这么做。当孩子说:“爸,把门关上!”或者是“妈,请你出去!”时,教育学家及精神学家一致主张,父母应该注重这些信息。

专家建议,在家中,你不妨对性采取“开明”而“自在”的态度,但是得特别记住一点,千万别勉强自己。你自己对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觉。

策略3.父亲对儿子性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性教育教师,他们将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别意识(心理性别)及性别规范。

作为父亲则会更多地对儿子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儿子会从父亲那里学习许多言行举止,会有一种仿同作用。比如爸爸是军官,“长大我也当军官。”爸爸是司机,儿子会说:“长大我也开车。”可是不少做父亲的男子却往往处理不好父子关系,下面就是一些正面的或反面的小故事。

策略4.当老爸的不能冷若冰霜

不少同性恋男子都有着这样的经历:父亲都是那么冷若冰霜或脾气暴躁,从小就没有和父亲亲近过,父亲总是拒自己于千里之外。于是这些男孩便由衷地羡慕别的男孩能和父亲一起踢球、爬山、亲亲热热,逐渐地在心目中形成一种不可克制的欲望,渴望能得到父亲般的温情与疼爱,以填补自己情感上的空白,从而形成恋爱同性的性意识。

也有些父亲为了挣钱,把儿子扔给孩子他妈,长年在外。孩子缺乏父爱,没有仿同的目标,特别是成长环境中缺少同性又有太多的女性时,难免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出现偏差。

策略5.脏话不是性教育

有的孩子开口便脏话连篇,从来不知道脸红,原因是父亲的素质太低,孩子受其影响近墨者黑了。

不过,有些孩子上学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有了进步,开始懂事,并反过来“教育”父亲:“老师说了,说脏话、骂人是不对的。”令当父亲的汗颜,开始克制从小养成的说脏话的习惯。此时,当父亲的也不要火冒三丈,打骂训斥,应该认真、严肃地给孩子解释清楚这些词义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们一些相关知识,然后讲明性不应是坏字眼来形容的事。

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互尊重,决不能谩骂和羞辱伤害他人。

策略6.父亲的陋习必须痛改

有些当父亲的虽已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其从小在家里养成的陋习却一直不改,即使家里装修得很豪华,但仍是随地吐痰,夫人只好随时跟在后边保洁。

所以,儿子眼里的父亲还是一个“土老帽”,对他没有任何好感,因此也影响了父亲身上的正面东西对儿子的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一言一行的琐事,往往给孩子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它们反复出现时,就更会加深孩子对其留下不良印象,削弱了父亲的权威形象。

策略7.没有文化的父亲要加油

不少中年男子都有过下乡插队、当兵、进厂的经历,受社会动乱的影响,他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后来又并未补课、充电,甚至还以大老粗自居。而如今的孩子早就迷上CD、VCD、计算机等花样翻新的事物了,特别是过去看来高不可攀和昂贵的计算机逐渐走进家庭,当爹的若不赶紧补课和充电,那就没有和孩子的共同语言了,这就会进一步加深了所谓的“代沟”。具有高新技术知识的新一代和知识浅薄、张嘴就露怯的中年一代之间靠什么去沟通和理解呢?其实在生活中这种例子还不少呢,孩子也随时随地在教育父亲。比如有的当爹的逛街时乱丢废弃物,可是儿子却悄悄拣起扔到垃圾箱,孩子在以实际行动帮助父亲树立环保意识。因为孩子整天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正面的及时教育,而中年人却把很多事看得轻如鸿毛,早已麻木不仁,对许多新生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知识教育,也包括人格、品德等多方面的内涵,家长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策略8.儿子为何不要和父亲一起去洗浴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发育,但他们却不懂得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不正常的,父母、老师也从没有给他们讲过这方面的知识。一位男孩不和父亲同浴的理由是发现自己长了,以为这是的恶果,如果让父亲见了,肯定会暴露自己的经历,于是洗澡前总要偷偷剪去后才敢去。但越长越多,他就不愿再和父亲一起去了。其实是青春期后的普遍行为,何惧之有?何罪之有?父母能做和该做的便是接受现状,既不需要去教会他们(因为他们自然而然就要去做),也不能指责或惩罚他们。要孩子懂得不必为而内疚,但也要逐渐学会控制其频度,不要一味去追求的满足,进而沉湎于这种不动脑筋不费力的愉悦之中。人的愉悦和快乐感更主要地要靠全力拼搏之后去获取,如辛勤劳动后获得一项成果、考了一次好的成绩、发明了什么新技术,那时的愉悦和更有价值,更值得去追求。

策略9.儿子内裤丢失之迷

一位家长发现儿子的内裤总会莫名其妙地找不到,后来才在垃圾道内发现。直到这时孩子才吞吞吐吐地讲出扔掉内裤的原因,原来他开始遗精了,他怕父母亲骂他,又不会洗东西,只好偷偷扔掉了事。其实做父亲的这时应该祝贺儿子发育成熟才对,但有不少父亲却忘掉了自己当时的经历,一旦发现儿子遗精就训斥一顿:“这么小就学坏。”这种害怕大人责骂的恐惧心理,导致孩子做出种种奇怪举动。有些男孩会主动洗掉内裤,而大人还满以为孩子开始懂事,知道干些家务事了呢。

策略10.女孩为什么能免体育课

儿子太胖不喜欢体育课,但发现女同学总是时不时地免上体育课,十分羡慕;和老师请假,老师又不准。回家和父亲唠叨起这件事:“女同学为什么能特别优待呢?”这个故事反映出男孩对男女性生理、性发育等方面知识的缺乏,那么当父亲的应该结合这件事把有关的、必要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提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了。否则,他们会四处寻觅这方面的知识解决困惑,但这时获得的信息未必科学,甚至还会是错误的、荒谬的。

策略11.我正常吗

不少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天活蹦乱跳的,却突然不明原因地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整天发呆、失神,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总躲着父母,日渐孤僻、沉寂。父母询问也得不出任何结果,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时往往有性发育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感到难堪,除了、遗精等方面的问题外,最让孩子们焦虑的便是生殖器的发育。比如看到父亲生殖器或同学们生殖器的大小后总是认为自己发育有问题,太大了或太小了,或是别人的包皮能翻上去,自己的却翻不上去等等。他们又不好意思问别人,尤其是父亲平时很严厉的话,他们就更不敢开口了,于是出现上面所说的情况。做父亲的对儿子的这些变化必须保持一定的警觉,询问时可以巧妙地往这方面引导,鼓励他们讲出心里话,然后再把相关的知识讲给他们听,这样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恢复正常心态。如果光是从学习成绩等方面去训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逆反心理。

策略12.父亲要负起抚养责任

一对酷爱搓麻将的父母很少去关心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连带孩子外出的机会都很少,除了给孩子钱外,根本不过问孩子的事。结果儿子在浴池里认识了一位特别“关心”他的大爷,总爱主动帮他搓澡,给他买冷饮,甚至还给零花钱。当然,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大爷开始带他到家里玩,甚至过夜。这对经济并不富裕、住房也不宽裕的父母竟也粗心地、糊涂地认为有人自愿帮助自己带孩子,是巴不得的事,夜不归宿也不在意。其实这位大爷是位同性恋童癖,他早就和孩子发生性关系了。孩子不懂事,心想既能好吃好喝,又有名牌鞋穿,有自行车骑,有零花钱花,老头爱吮自己的就尽管让他玩去罢,自己也觉得那种感觉很舒服,而且这种消费是他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觉得不对劲了,开始悔恨这种“交易”,但又不舍得那种物质的和肉体的享受,陷入矛盾之中。

种种情况都说明父子的性对话实在是太重要了,人们不难从这些案例中汲取一些经验或启发。

(译据美国杂志《生活信息》2011年3月号,原文作者:美国教育协会首席顾问贝克・菲尔德教授)

(译作者声明:版权授予刊载者,拒绝转载与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