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体方向变革与媒体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体方向变革与媒体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被兼并或消亡,而是传统媒体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媒体融合,是传播要素和新闻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度开发的需要,也是传统媒体重塑的过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媒体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15-02

1 融合,传媒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呈现平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媒体受众的不断流失,媒体融合成为关乎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项。传统媒体不与新兴媒体融合,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仅凭单一媒体“打天下”,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媒体融合”操作模式,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将信息产品传播给受众。

融媒体,是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媒体融合不只是建几个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那么简单,它要求传统媒体从新闻生产、传播渠道、后台技术、组织构架等环节都要打破原有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媒体平台提供多媒体产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方式传播。这种集约型模式,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整合、有效利用,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有种观点认为,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自我拯救之举。其实并非所然,新媒体只是形式,内容为王才是王道。新媒体信息量大,但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本地化、接地气的原创性内容,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媒体融合,不存在谁兼并谁的问题,它既是传播要素和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开发,也是传统媒体重新洗牌的过程。因此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存情况看,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形成了信息传播多渠道和分众化的传播生态。它的运作模式是,多平台采集,信息资源共享,多平台,实现无缝隙传播。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元化,关键是要做好“产品的分类、转化”。依托传统媒体强大采编能力,对原始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和再加工,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策划和统筹,生产出适应不同媒介传播特点的产品,实现内容生产的集约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2 融合,“貌合” 更要“神合”

媒w融合是趋势也是出路,已成为业界共识。广电系统拥有声、屏、报、网等媒体,初步形成“全媒体”新格局。许多城市的广电媒体重点打造App,即以新闻资讯、互动服务、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应用客户端,并将此与网站合并,成为传媒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运行的部门――全媒体中心。这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互整合所衍生的新产品,是跨媒介的融合的成果。

广电是最早“触网”的媒体之一,在媒体融合上,也可以说动静不小。但无论是先前开办的网站,还是现在的融媒体,都未能达到预期,带来实际效益,媒体融合仍然处于“磨合”阶段。造成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意识。“穿新鞋走老路”,以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和方法来对待新媒体;二是管理模式落后,“行政”味太浓,缺乏内在活力;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是“两张皮”,没有真正的融合。集团内不同质的媒介,仍然各行其道,“貌合神不合”。新媒体内容,或是原样移植到网站上,或是嫁接到商业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上;四是人才“瓶颈”制约。专业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用人、激励机制老化,员工缺乏归属感,难以脱颖而出。

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可以改变和拓展,表现形式可以创新,但“内容为王”法则不会变,变的只是生产和传播方式。就内容创新而言,媒体融合同样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融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可以概括为4个字:一是“快”(时效性);二是“优”(质量优);三是“融”(多媒体化);四是“真”(真实性)。因此看来,媒体融合不是“内容搬家”,从纸媒“复制”“粘贴”到网络,或是将广播电视内容“嫁接”到网络上,而是要通过分众化和差异化传播,实现新闻产品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无论是“复制”“粘贴”模式,还是“嫁接”模式,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难以保证新媒体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思维。在融合过程中,要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舆论导向、内容创新和平台拓展;一手抓内部改革,盘活存量,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同时,改革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建立“扁平、高效”的融媒体的组织架构,推行采编合一,制播分离运行模式。打破员工原有的身份和部门界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为员工提供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

3 融合,也是新媒体的突围之路

由于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及新闻传播路径的多样化,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打独斗,包打天下”。新老媒体从“碰撞”到“磨合”,直至开始走向融合,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也已形成。

新媒体本身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近几年各级政府都开办了官网和公众微信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直接政务公开、民生政策等重大信息;与百姓“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打造“指尖上的办事窗口”,让百姓真正感觉到办事不出门的方便。这种集信息、公众服务和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其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曾经是“官方”信息的“主渠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传播渠道和信息资源垄断优势被打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有通过融合,才能摆脱目前所遭遇的“尴尬”。

新媒体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先天不足”:内容匮乏,尤其是缺少原创性的优质内容等。而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新媒体的短板,两者结合就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通过融合,可以凭借传统媒体人员素质、技术设备和传播平台的优势,通过深入采访、收集背景资料和公众反馈信息来解读政府重大决策,“关注焦点、透视难点、解读热点”,在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打造自己的“新闻拳头产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已有媒体平台,完成媒体间的兼容,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实现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鉴于此,许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满怀信心地相互融合,借助互联互通来发展壮大自己。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也是新兴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融合并非万能,也非一片坦途。许多城市广电传媒,早在15年前就相继开办了门户网站,与投入相比,收益微乎其微;融媒体更是还处在投入阶段和市场培育期。无论是广电传媒,还是纸质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尚未有一家赢利的范例和可以复制和推V的成功模式。这种“赔本赚吆喝”现实,正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阵痛”。

4 融合,呼唤“全天候”人才

在当今时代,由于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业态正在形成。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没有可以“复制”的现成模式,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就需要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无论是传统的报刊、广电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能适应不同媒体,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执行力的融合创新的“全天候”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融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的形态由浅表到更深的层面,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目前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唯身份论”,内部等级森严,同工不同酬,聘用人员缺乏归属感。媒体融合不仅需要采编人才,还需要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由于机制问题,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无法满足媒介融合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媒体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更是奇缺。媒体融合,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必须跳出固有的传播格局和思维模式,以全媒体的思维来实现战略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模式。

只有创新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方能最大化地释放人才核心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改革用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创造能力,用制度规范人,以事业留人,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唯“身份”凭能力,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打通员工“身份”的“最后一公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和技术职务任期制。第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以文科为主,广电媒体的技术部门则大多是理科出身,缺乏文理皆通的跨界人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换血”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吸收新鲜“血液”同时,通过“挖潜”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要全面“转型、升级”,以新媒体的思维,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由此看来,无论传统传媒,还是新兴媒体,激活人的因素是实现融合价值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周成华.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记者,2016(12):9-10.

[2]冀业.媒体融合,激活人的因素[N].人民日报,2014-07-24.

[3]张珂郡,杨伟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J].今传媒,2017(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