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中国画中的线与笔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中国画中的线与笔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笔情墨趣”一直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所在。这里的“笔墨”,既包含作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也包括了它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感。“笔”,可以看作画之点线,“墨”可理解为点线之韵味,笔墨同时存在,一笔落纸,有笔触墨韵,也有笔情墨趣之美。所以,在中国画中,线是笔墨的载体,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朝各代都创造出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历代画作和画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对“线”的重视,“线”这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始终贯穿并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分析认识中国画线条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画线条的继承与创新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回顾中国画中线条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画从萌芽之时就与线紧密相连。中国绘画从一开始,便是以勾线填色入手的,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人面鱼纹”图案中的勾线,就清楚的展现了人类远祖的杰出造线和组线能力。先秦时期的画面用线古拙大方,至战国时期的《风夔人物图》的勾线,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山东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用线已显得挺劲流畅,可以看见小篆秀丽并富于弹性的线条对于绘画用线的影响。原始岩画、彩陶画、战国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础。

中国画对线的研究和利用,是历代画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些线,备有特征、各具个性,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功能。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画家的耐心去领悟其中的神韵,心领神会间运用得融会贯通。

中国画以线塑造形象,以线构筑画面。简单来说,就是运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神情、质感、和运动感。线条的变化,是与物体的造型紧密相连的。同时,中国画的线条,由于吸收了金石、书法的韵味,因而讲究以书入画,书法用笔,以达到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与洒脱飘逸的笔墨韵致。所以,中国画的线条实际上是“一线两用”,它既要造型,又要融进书法韵律,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以线切面,以线造型”。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何谓“一波三折”。所谓的“一波三折”有六种境界:一、宇宙万物生命之规律;二、人类生命之体验和感悟;三、是线条在平面上的二维对三维空间的概括和把握手段;四、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沟通生命体验的密码符号;五、如音乐的节奏一样,是视觉上慰藉心灵的最佳节奏;六、以笔象物时笔势变化的心理节奏。由此可见,中国绘画对于线条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而我个人则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是彼此呼应的,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线条的抑扬顿挫均溢于纸上,有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时又需慢慢推敲,在之前作画的基础上隔段时间有了新的认识或见解则继续之前未完的画。看似简单的线,倾注了画家众多的心血和情感,以至于完美。

古代画家认识到不同的线形对主观情感的传达和表现的影响,根据线条的形态及其蕴含的情感意味,区分了多种线型,明代周履靖在《夷门广牍》中概括了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也就是曾被广泛提及的“人物十八描”,这些是历代画家为了表现不同的描写对象,陆续创造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以及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都别具一格。

另外,在中国画中,线的长短、粗细、疏密、干湿、曲直、快慢等节奏的变化,线的硬软、坚柔、轻重、缓急、光滑滞涩、清晰含混等等用笔的变化分别从线在画面中的结构形式、色彩形式、力度形式、视觉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情感层次。中国画还通过线条的穿插、疏密、浓淡和虚实的变化表现空间的层次关系。中国画用线着重于形体的外轮廓和面与面的相接、转折、起伏的变化,忽视透视和光影的影响,所以中国画的线语言形式和构成多样:线条的穿插,可以交待出物象结构前后的关系;线条的疏密,可以引导区分视觉的层次空间;线条的浓淡变化可以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层次。这种种不同形式的线条组成了的平面化空间,并成为了中国画独具的特色。

中国画以线为骨,以线造型,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形式美,这种美是通过笔力和韵律节奏来展现的。

线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在不同的画家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也因情境、个人感受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的画家们对于线的感觉与表现能力,正是对于不同知觉形式的发展与其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的精神轨迹的阐释。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了东方绘画特有的神韵。

中国绘画中不得不提的另外一点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绘画的魂,简单来说,所谓笔墨就是笔法的刚柔提按和墨法的干湿浓淡。我国当代中国画家孙绍敏曾这样评价中国画写意中的笔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与墨互为表里,相互衬托,‘精于形’至‘求得神’,除其才气、悟性、反思、进取、改弃、完善、修养等因素外,主要是生活、体验、熟悉人、研究人,方形神兼得。”所以,中国画中的理性与情感,是寓情于理的,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在内涵上又达到一种至高的艺术美。

对于笔墨,我们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待。中国绘画艺术需要有一种积淀,分两方面。一个是知识的积淀,另一个是笔墨的积淀,单说笔墨的积淀,不是说意识到了,它就上去了,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磨练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慢慢的体会笔墨的韵味。这其中,“悟”是非常重要的,“悟”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对生活、生命的感受与认识在绘画中的反映。西方有一门学科,叫做“笔迹心理学”。此心理学可以从个人的笔迹中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当然也可以测试其它方面,比如职场关系、情侣关系、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最近的心情等等,这与中国古代的“见字如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道理,我们欣赏一幅画,会从中有所体会,体会画家的心情,或是表达的情感,或传递一定的信息,又或者表达自己的某种价值观等等,也有的是抒绪,更甚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中国绘画重意象、意趣、意味、意境,“写”和“意”,“笔”和“墨”是组成中国绘画的四大支柱,观中国画,我们感受到的其中的大气,全在直笔写意,在大气中又不失其形。笔墨生则形生,笔墨失,形则无以存焉。这全是心灵与造化之间的感应。所以中国绘画在以线写形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运用笔墨。除强化笔墨外,还要回避明暗而强化黑白转换。在中国写意画中,适当的留白,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这留白要讲究一个度,否则就失去了其本身的趣味和作用。

笔墨中依形质平或崎岖,远或近,软或硬,方或圆等,它完成的是干湿浓淡,抑扬顿挫。但“干湿浓淡,抑扬顿挫”要想完全理解、感受并掌握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的过程的。

中国绘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数千年以来,“线”一直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一条条看似简单的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仅表现物象,而且传递感情,是中国绘画的主体语汇,也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笔墨是必不可少的,笔墨的笔法和墨趣,是神秘而动感的,动中有静,静中蕴含动态,看似一团黑墨,但在画家的笔中,却是神奇的密码。

参考文献:

[1]《画余论画》赵英斌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7

[2]《中国写意画绘画艺术》张书珩,樊新华,远方出版社,2005 12

[3]《中国绘画史》王伯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线意和色调―谈中国花鸟画的继承和革新美术》李魁正,1985 12

[5]《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