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塑雕像的权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塑雕像的权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那时候中国当代艺术方兴未艾,在没有艺术市场的情况下,很多艺术家便是靠创作城市雕塑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在金属雕塑制作行业,我们的主人公张水秋虽然称不上老人,但实力却在业内有口皆碑,尤其是他艰辛的创业故事,以及个人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折射出这个行业从无到有、逐渐繁荣的过程。

一门传统的手艺

张水秋是浙江台州人,那里人多地少,有“七分山、两分水、一分地”之称,艰苦的生活环境便催生了一批不靠天吃饭的手艺人。或许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如今城市中这些巨大的金属雕塑的制作方法,最初就来自于其中一门传统的手工艺―补锅。

这在张水秋的家族里是一门祖传的手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祖父辈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最早,张水秋的叔叔张小林承袭了这门手艺,那时条件好了,他便借此成了汽车制造厂的钣金工。到了1980年初,张小林开始接触到雕塑,那是为上海一个厂子做的一个一米多高的哪吒,尽管体量不大,但在那个纯手工制作的年代,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哪吒的脸,本来想用铸造的方式,后来还是一点点敲了出来。在张水秋的口中,这件哪吒便是中国第一件锻造不锈钢雕塑。

从最初的做汽车开始,张水秋跟家族中同辈的兄弟也都掌握了这门技艺。1995年,张水秋跟哥哥第一次来到北京,边学边做,然后1998年又独身去了厦门打工,但是3年下来老板一分工钱没给,张水秋被硬生生逼回了老家。跟家人一番商量之后,张水秋从姐姐那借来几万块钱,开始了自己创业的过程。

找活儿

当时张水秋只有24岁,因为是南方人,他将创业地点首先选择了天气好的地方。第一站就是贵州,张水秋带了一个学徒的哥们儿,拿着地图,找到了当地的一个美术学校,但进去一问,这里只教学,不做金属雕塑。学校老师把他介绍到城雕办,张水秋前去一看,那里活儿也不多,而且都拿到重庆去做了。心灰意冷之下,正好重庆的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反正也没事干,不如给他去帮忙,于是张水秋就去了重庆。但是一个月之后,他仍然想自己干,身上带的钱花完了,又让家里寄了两千块钱,然后又开始了四处打听找活儿的过程。

从重庆到成都,从成都到长沙,张水秋四处碰壁,每段经历都如出一辙。他拿着一本大黄页,从雕塑院到园林公司,四处打电话询问,但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活儿”。这倒不是人家对他的手艺不认可,在此之前,张水秋已经接触过一些艺术家并制作过他们的作品,去长沙的时候,他便凭借印象做了一件之前做过的隋建国作品的小稿,人家觉得他的工艺还不错。但没活儿终究不是办法,张水秋甚至想过去广州或者海南去碰碰运气,他便给北京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询问,朋友对那边的情况也不了解,便问他,为什么不去北京?张水秋恍然大悟。

艰苦的创业

最初没有选择北京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那里太冷,但好处是活儿多。来到北京之后,张水秋身上只有姐姐借给他的五六万块钱,用来租厂房的话就没钱买设备,所以只能像之前一样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小旅馆里,每顿饭花三块钱。住了一个多星期,还是没有着落,正好张水秋哥哥的一个朋友在海淀西北旺办了一个雕塑制作厂,已经处于交不起房租的停产状态,张水秋就去了那里。

这里有现成的设备,房东人也比较好,房租可以一个月一交,张水秋终于有了落脚点。但活儿还是没有,整天就是呆着,后来在一次修洗衣机的过程中,张水秋看到了一个大拇指的标志,他便做了一个30公分高的不锈钢雕塑。之后张水秋的朋友便把这个雕塑送到了清华美院的金工室,正好被系主任王培波看到,觉得不错,就通过张水秋的这个朋友将手头的几个泥稿交给他做。张水秋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多星期,王培波很满意。就这样,张水秋与清华美院金工室有了联系,以后王老师有活儿,就慢慢交给张水秋做,也介绍给他一些业务。

为了打开市场,张水秋做这些小稿都不收费,除非量大的时候只收个材料费。有个小插曲可以反映张水秋的工艺水平,在做了大拇指的雕塑之后,他又做了一个40公分的,放到了清华美院的雕塑系,上面没有作者和电话,所以一直没有反响。直到2006年,雕塑系的曾成刚教授又在张水秋那里看到了这个大拇指,问他是谁做的,张水秋说是自己做的,还在雕塑系放了一个,曾老师很是诧异,因为他原来一直以为那个大拇指是另一个做的,还给他介绍了不少业务……也正是凭借自己的工艺和朋友的帮助,张水秋逐渐在北京的雕塑制作业站住了脚跟。

转机

张水秋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跟真正的“甲方”沟通、合作的事情。那是2002年,通过朋友介绍,一个做酒店行业的老板找到张水秋,让他给做一个3米见方的金属印章。一天晚上,老板让他开车过去看看,张水秋说自己没车,又说给他发邮件,张水秋又说自己没电脑,不得已,见面约在了第二天。张水秋的报价是两万六,老板不由分说砍到两万,并给他十分钟考虑时间。张水秋说不用考虑,真干不下来,然后就走了。不一会儿老板的秘书打来电话,经过再次协商,最终同意了他的报价。但这位老板仍然不放心,后来带着一帮人去张水秋的工厂考察,一看条件非常简陋,工人就几个学徒的小孩,最小的才十七八岁,众人瞬间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但是骑虎难下,关键是当时很难找到第二家制造厂,老板只能硬着头皮让张水秋去做。尽管最终的结局皆大欢喜,但张水秋也深刻地感觉到没有实力还是不行。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2003年,张水秋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机。前文提到,张水秋的叔叔张小林是做这个行业最早的一批人,很早便来过北京,也积累了一些人脉。此时中央美院的秦璞老师想要制作一件作品,便找到张小林,由于他在上海,沟通的工作就落在了张水秋的头上。过程非常顺利,张小林也赶来北京,双方很快签订了合同。这件作品就是位于中关村科技广场的地下通道艺术出入口。张水秋不会用电脑,便手绘图纸,每天熬夜到三四点,一连画了十多天。虽然辛苦,而且制作费也不多,但张水秋干得起劲儿,主要是自己的工作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也是这件作品,促成了张水秋与张小林共同成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自此之后,他的事业开始逐步走上正轨。

打造中国最好的菩萨雕像

接下来的故事有些顺理成章,与叔叔合作两年之后,张水秋开始了独立创业的过程,公司搬到顺义后沙峪镇的水坡村,更名为中雕鼎艺雕塑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至今不到10年时间,中雕鼎艺成了北京乃至国内发展最快的一家金属雕塑制造企业。尽管公司厂房围墙外摆放了一排废弃的雕塑模型,但是不进入它的内部,很难想象它的规模。在占地25亩的场地中,从厂房到露天空地,到处矗立和安放着大小不一的金属雕塑成品和半成品,其中有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城市雕塑。而这块场地附近还有两块分别为11亩和13亩的厂房用地,即便如此,张水秋仍然感觉地方有些不够用。

在引领记者参观的时候,张水秋特别强调了一座两米多高的菩萨雕像,这是为他老家的万佛寺所要制作的一座铜质菩萨的中稿。他信誓旦旦地说,要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好的一座菩萨”。所谓做到最好,一定要有好的工艺,好的团队,以及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用料也不能省,菩萨内部的支架要用不锈钢,这样几百年后也不会腐蚀。更重要的一点,在菩萨的造型上,张水秋请了不下五位教授级的专家和艺术家对其进行把关甚至亲自动手修改、创作。正是这些因素,张水秋面对实力强劲的竞争者,最终打动了万佛寺的方丈。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恰恰反映出这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张水秋无法干预艺术家的创作,但是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徒弟,起码在工艺的角度上不能给城市制造垃圾。

中国特色

采访张水秋之时,他刚刚从南京回来,制作、安装完南京火车站一座50米长的不锈钢锻造抛光走廊。整个工期只有两个半月,很多厂子不敢接,张水秋还是组织了100多个人顺利完成了任务。这种短时间的赶工或许可以称得上一种中国特色,张水秋特别羡慕国外的同行,因为他们尊重艺术家,而且花得起钱,也花得起时间。他以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创作的著名的公共艺术雕塑作品《云门》为例,“他们花了两三年时间来制作,投资了2,400万美金,相当于一亿多人民币,中国给你一千万(人民币)、三个月(时间)就不错了。”

所以,包括内蒙古赤峰市市政府广场上的《飞龙在天》雕塑、上海辰山植物园长达68米的金属栈道(这两件制作难度最大),以及鸟巢、水立方周边的许多雕塑等等,均出自张水秋和他的公司之手,还有很多作品遍布全国多个城市,起码不少于百件―但是当我问他哪件作品他最满意时,他想了好久,然后说没有一件,最高只能打80分(虽然他也补充说这在行业内“也算可以的”)。除了上述资金、时间上的原因外,有些工艺确实国内达不到。

国外的优势在于技术,他们有些设备动辄造价几百、几千万,这是国内一般的公司负担不起的。而国内的优势在于手工,尤其是小一些的作品,像中雕鼎艺负责制作的陈文令的“中国风景”系列,国外就很难做得出来了。再加上制作时间短、造价低,很多国外的艺术家也经常找上张水秋的门来。

不过,尽管金属雕塑制作是一个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在实施中还有一部分再创作的成分,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几乎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雕塑系毕业生,老板与员工之间更像是一种传统的师徒授受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太苦了,一个学徒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把握这门技艺。或许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讲,这门技艺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但正是在这种谋生和竞争中,他们精益求精,成为了中国公共雕塑和当代艺术中被忽视但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