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插图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简明化的特征。初中地理教学从学生心理实际、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新教材中插图的优势,把抽象、繁琐的材料具体化、形象化,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同时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也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插图教学 有效运用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一个显著变化是新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新教材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实际和求知特点,删除原教材中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大量增加既生动又贴近教材内容的插图,如八年级地理(上、下)册教材就有大小彩色插图273幅。比起原教材,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种类更齐全了,如分布图、景观图、自然地图、资源图、示意图、统计图等,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无疑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呢?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初中生的基础水平出发,对地理教材插图的有效运用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新教材增加插图的目的

插图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简明化的特点,在教材中增加教学插图,删除大量繁琐的文字说明,寓意于图中,使整个教材显得更生动鲜明,使抽象的课文更形象、直观。而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

案例一:在讲解《中国疆域》中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教材中插入“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从插图中获取以下三方面知识:一是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二是从纬度位置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在30°N~60°N之间,即位于中纬度地区,处在北温带;三是从海陆位置看,中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东部面临的是太平洋。这样学生比接触枯燥无味的文字说明更容易识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要明确运用教材插图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案例二:在讲述《中国人口》这章节内容时,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新教材在恰当的位置插入“中国人口分布图”,图中利用分层设色模式将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反映在图上。从人口分布图中,学生很快就可以获得这个知识点: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许多地方人口密度超过400人/km2;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有大片地区人口密度低于1人/km2。利用插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而教师以图引导,使学生明确人口分布与水资源息息相关。由于离海远近不同,我国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即南丰北缺,这直接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这样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这一主题得到深化,重点就会突出,学生对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

(二)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时,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不易消化,教学时如果都用文字进行分析讲解,则费时费力,且成效一般。而利用插图教学,言简意赅,把抽象、繁琐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如在讲解《中国气候》这章节内容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课的难点内容之一,学生对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能较快地理解识记,但对海陆位置因素中季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而新教材在该位置上插入“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在“冬季风”图上,利用紫色箭头标出影响中国冬季的气流有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这两种季风都来自北方寒冷的内陆地区,是一种干冷的季风,所以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而在“夏季风”图中,用红色箭头标出影响我国夏季的气流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这两种季风都是暖湿季风,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炎热多雨。由于东南季风由东到西逐渐减弱,因此我国降水由东到西逐渐减少,即东多西少;而在我国西南地区,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叠加作用,降水丰沛,又导致我国降水从南往北逐渐减少,即南丰北缺。通过教师对这幅插图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印象,在不知不觉中突破教学难点问题。

案例四:又如在讲述《中国交通运输》时,分析和识记中国铁路干线分布是本章节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新教材恰恰也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材中插入“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图”,从图中,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我国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广大地区几乎没有铁路。而东部密布的铁路网给人地第一感觉是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然而,细看插图,会发现标出的铁路符号有三种颜色:红、黑、绿,红色代表铁路是东西走向;黑色代表北南走向;绿色代表高速铁路。根据不同颜色,学生可以归纳出我国“五纵四横”的铁路干线。“五纵”分别是“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四横”分别是“滨州――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学生读完教材插图后,很快发现复杂的铁路网也是有规可循的。新教材减少大量的文字说明,改用插图,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锦上添花,标注插图。

插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视点”,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插图这一先天优势,把教学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知识浓缩融汇在教材别重要的插图上,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参考图”。

案例五:在讲解《中国河流》中的“黄河”时,新教材中设计了一幅“黄河流域水系”图。在讲解完“黄河”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在插图中找到“河口”、“桃花峪”这两个城市,在“河口”以上的干流段标上“上游”,“河口”到“桃花峪”段标上“中游”,另外在中游段标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落差大”。在桃花峪至入海口标注“下游”,在开封附近标注“地上河”,在入海口附近标注“凌汛”。这时,“黄海流域水系”插图已超越了它的本来含义,学生课后读到这幅插图时,除了读懂插图本来含义外,还能回忆起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是以“河口”、“桃花峪”这两个城市为界点;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主要原因是该处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且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三是黄河流出桃花峪后,进入平原地区,河面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大量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导致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地上河”;四是黄河下游接近入海口河段是自南向北流,往往在春季是南段冰先融化,北段仍处于结冰期,容易出现“凌汛”。锦上添花,在插图中添上重要标注,使插图的含义得到升华,以便学生学习时拥有简单易懂的“参考图”。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使用插图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使用插图;有的教师面面俱到,用一笔带过的方式使用插图教学。这两种态度都没有理解新教材编辑者的初衷,不能充分发挥好插图的作用。通过不断教学实践摸索,我认为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使用好插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案例六:在讲解《中国气候》这章节中的气温变化情况时,新教材在恰当位置插入两幅插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如果课堂上直接利用这两幅图进行讲解,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且成效一般。而我在教学时没有马上点出这两幅插图,通过复习原来所学的等高线图相关知识,然后利用知识转移切入到等温线图,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图、读图,从中归纳出我国气温的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这样,很好地实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是新教材的践行者,应该深入体会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运用好插图。以图引路,运用得当,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教学因之而增色;相反,利用不当,就会偏离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初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尚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