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张月平的流动电影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张月平的流动电影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月平,一个并不认识几个字的普通农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精神文化”,但他知道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和城里人一样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一个人,一部放映机、一条扁担、一辆旧摩托车,扎根在太行山深处,从20岁开始一百多斤重的放映器材往肩上一搁就是25年。

25年,他翻山越岭,每年至少有150天在苍凉孤寂的太行山深处独行,足迹踏遍两省100多个村庄,行走12.5万公里。

25年,风雨无阻,他走村串庄先后为农民放映电影3000多场,平均每年120余场,每三天一场。

为了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初冬的一天,下午4时。

在太行山的深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独的身影。山里的风呼呼地吹着,有点儿冷,但他的额头上却挂着亮晶晶的汗珠。一百多斤重的放映器材压在肩上,他不能停下,他必须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翻过山梁去一个叫西太湖的小村放电影,尽管那里只有不到20口人,但他还是得去,人们在等着他――张月平。

在大山里居住的百姓已经忘记了张月平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是放电影的人,一看到他就会欢呼:“放电影的来了!”娃娃们连蹦带跳奔走相告,农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俺知道山里的百姓喜欢看电影,只要他们喜欢看俺就一直放,一个人看俺就担着机器去给一个人放。”张月平望着苍茫的山峰平静地说。

苍茫而雄壮的太行山,宛如一条狂舞的巨龙连绵起伏,沟沟壑壑中有农民生活的乐园,几十户甚至几户就形成一个村庄。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世代坚守着一方水土,依坡开垦土地,撒上种子,翘首期待上苍的眷顾。他们有的从生到死没有离开过大山,就像生长在大山里的一棵树或者一株庄稼。他们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看一场露天电影对他们来说不亚于过一个盛大的节日。

张月平是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水板石村人。贫困的生活让他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到石城镇的黄花沟村跟着舅舅生活。舅舅没儿没女孤身一人,他除帮舅舅种好责任田外,还跟着村里的一位电影放映员学放电影。

“那时候放电影是农民最高兴的事情,一个村庄放电影十里以外村庄的村民都来看,就像过大年似的,一场电影放完了,村民久久不愿意散去。山里农民渴望电影啊!”张月平说。

正是因为山里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张月平愿意当一个放电影的人。心中的梦想促使他跟着师傅更加卖力地工作。师傅见身边的小徒弟积极肯干,很快就掌握了放电影的全部流程,喜在心里。他经常说:“这娃娃天生是一个放电影的好材料!”

就像一部古老而完美的爱情电影,最终师傅一高兴,不光将自己的独生女嫁给了张月平,而且还花了1700多元钱给女婿买了一套放映设备。师傅变岳父,张月平娶了师傅的独生女,也正式接了师傅的班。他的电影人生从20岁开始了。

当一个人扛起沉重的放映设备时,张月平才真正感到其中的艰辛。早上天刚亮就得起床到镇里去换拷贝。“那时候没有车,全靠步行。”张月平说。

从黄花沟到镇里来回十多公里的山路,等换拷贝到家后就是午后,吃一口饭就得扛上设备沿着蜿蜒的羊肠小道到约定的村庄放电影。一年放映120余场,平均每场要徒步行走40多公里,25年,他在崇山峻岭之中行走了12.5万公里,等于环绕地球三圈多,但张月平无怨无悔。

“山里的小村庄没有舞台,唱不了戏,电影就成了他们的最爱,也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自己累点没啥,只要百姓愿意看。”

朴实的张月平更多的话说不出来,但电影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最好的影片献给最可爱的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晋冀段的“平涉线”(山西平顺至河北涉县)建筑工地上筑路工人挥汗如雨。

在那场筑路大战中,当地村民均出工参与,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许多活儿只能依靠人力,一个阻碍“平涉线”的“平涉隧道”一挖就是多年,为了给一线筑路工人鼓劲,从精神上减轻他们的疲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张月平都会扛上沉重的放映设备,翻山越岭、跨越省界,从山西到河北将电影送到筑路一线,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一送就是两年多。

1990年冬天,一场大雪封山。有一天,一大早张月平就踏着厚厚的积雪到镇里去换了电影拷贝。为了赶到天黑之前将电影送到筑路一线,他回到家后,饭都没有顾上吃一口就背上放映设备上了山。

积雪已经将原来的羊肠小道隐去,白茫茫中只能凭着感觉前行,呼呼的西北风卷着雪花拍打着他的脸,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天越来越暗,他加紧了上山的步伐。

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刚上到山顶,他脚下一滑,从山顶滚下好远,机器也被甩出很远。他从地上爬起来,打开箱子仔细查看了机器,确定没有被摔坏后,才感到身上的疼痛――腿被树枝划伤了。坐在地上揉着划伤的腿,想到筑路工人还在隧道一线等着时,他还是忍着痛站了起来,重新扛起机器一瘸一拐地上山。

“我不能让筑路工人失望啊!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赶到。”张月平说。一路迎风踏雪,等他到达筑路一线已经是掌灯时分,工人一看到他就高兴得欢呼起来。

张月平曾经专门为一个人放过电影,那个人也是个修路工人。

山大沟深的山西平顺为了打通出山的路,付出了几代人的血汗。也许在平地修一条路算不了什么,但在平顺的石山上修一公里路也要付出成倍的艰辛。

农民张理成,在世时为了修通出山的路,起早贪黑,吃住在工地,累出了一身病。他特别喜欢看电影。晚年的张理成半身不遂躺在土炕上站不起来了,但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看一场电影。当家人给张月平说了之后,张立即就答应了。他扛上机器到了张理成家,专门给他放了一场电影,那是放给一个人的电影,是放给一个筑路者的一场电影。

一年迎娶20个新媳妇

有人开玩笑说,张月平25年一年最少要迎娶20个新媳妇,给十几个娃娃做满月。农村人遇到喜庆的事最直接的庆祝方式就是放一场电影。比如新房竣工、娶媳妇、孩子满月等,张月平总会去捧场,周围村庄谁家什么时间娶媳妇,孩子什么时间做满月他都如数家珍。

“在山里,没有什么可娱乐的,看电影是人们最快乐的事。”张月平说,“20世纪80年代那时,没有电视,能看上电影是农村人的奢望,因为每年村里除谁家结婚或生小孩请村里人看电影外,其他时间看不上几场电影,所以放映员比社里(如今的乡镇)的领导都吃香,算是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张月平说到此笑了笑,然后叹了口气说:“也许城里人坐在舒适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吹着空调,喝着饮料,还感觉不舒服,他们哪里知道在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就是一种奢望!还好,从今年开始,农民看电影再不用出钱了,一个月就放一场呢!”张月平说着就高兴起来,手挥动着,像是在演讲……

“在石城镇我包了15个村庄的放映任务,每月送一部电影,每两天跑一个村,保证他们每月都能看上一部电影。”张月平说。

为了赶时间他专门买了一辆旧摩托车,路好就骑着摩托车去,路不好就扛着设备去。由于是公益放映,他得到的补助比起外出打工差得很远,但他乐此不疲。

“国家都为农民免费放电影了,自己受点苦又算什么,我也是农民,我知道农民对电影的渴望,放电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张月平说。

从背到扁担挑,再到骑着摩托车载和扁担挑并用,张月平走了25年。25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他喜欢一部电影沸腾一个村庄的欢乐场面,晚上在给寂静的村庄带来欢乐的同时他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一个人,一部放映机、一条扁担、一辆旧摩托车,扎根在太行山深处,对于45岁的张月平来说也许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