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插话或是心理焦虑的症状/“算命”是种心理游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
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同时,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文/齐菲
虽然当下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升,但依旧会有那么一些人还是会迷信占卜或算命这些“传统”的分析运程和吉凶的方法。并且,这已经不再是乡下老人们的“专利”,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也竞相加入了迷信算命的人潮当中。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相信“凶吉天定”之类的算命把戏呢?
一方面,人在遭遇如离婚、丧偶、破产等应激事件时,情绪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对生活失去控制,安全感受到影响,心理依赖性大大增强,受暗示性比平时更强。另一方面, “算命先生”往往会好坏话两头说,提供一些模糊的信息,让对方去寻找自己的体验,使信息的模糊性具体化,从而产生“你深知我”的错觉,这是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现象。同时,心理学研究揭示,人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比如说你需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遇到困难有时很纠结等,这些帽子其实扣在谁头上都适合。即便“算命先生”说一段无关痛痒、空洞无比的话,也会使求助者深信对方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的特点。于是乎,“算命先生”的一席话就成了金玉良言。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算命先生”的话是否有影响,不取决于“算命先生”,而取决于求助者本身。“算命先生”的话不一定有根据,但求助者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它,这又会促使“预言实现”。比如早上起床后偶然发现右眼皮痉挛跳动,立刻想到“算命先生”说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感到十分“晦气”。在这种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行为举止不再像平日那样轻松自如,造成各种失误机会大大增加,比如打破杯子、走路摔跤等。于是,预感祸事果然“应验”了。相反,如果没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心理暗示,我们最多把打破杯子、走路摔跤当作是意外,更不会往灾祸的方向去想。
在人生漫长的几十年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困境。但与其相信“算命先生”的口吐莲花,倒不如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和常识,在遭遇逆境时,可以正确地调整心态,去积极面对,因为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