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聪:掌舵“蛟龙”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聪:掌舵“蛟龙”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幼迷恋舰船兵器

身躯洁白,尾翼红色,外观酷似一颗胶囊的中国“蛟龙”号潜水器,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小胖”。别看“小胖”显得很笨重,它的本领可不小。

无独有偶,驾驶这个“小胖”在深海刷新“中国深度”的叶聪,也长得胖墩墩的,但动作敏捷,频频创造奇迹,人们也亲昵地称他为“小胖”。

1979年11月7日,“小胖”叶聪出生于湖北武汉市郊黄陂长江北岸的滠水河旁。这里既有最早的“九省通衢”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又有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祖演练水兵的武湖,还有纪念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宋学家程颢、程颐的双凤亭。

正是黄陂地域文化的耳濡目染,小叶聪自幼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在小学热衷于画图与设计,对兵器和舰船之类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上中学时又迷上了理工科,《舰船知识》杂志是他当时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同时他还喜欢文学期刊。他创作的一篇以“枪”为题材的小说,曾在报刊征文中获过奖。

那是叶聪上初中的一天,一家人正在一起吃饭,叶聪突然放下碗筷,拿出草稿对叶大群说:“爸爸,您帮我把这篇文章打印一下吧,我想参加征文比赛。”素好文史的老叶拿来一看,是儿子写的一篇科幻小说——《一杆枪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支放在武器库中的枪,羡慕世界的五光十色,跑到街上逛,后来在一名警察的劝说下,它认识到,和平年代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主动回到了武器库中。老叶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对儿子进行了一番鼓励,期待儿子实现夙愿。

199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叶聪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工程专业列为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备选志愿。他的中学老师回忆说,如果不是哈工大录取,叶聪极有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叶聪自幼嗜书如命,常常手不释卷。大学毕业时,他什么行李都没有要,只寄回一堆书,足足装满了三大编织袋。

他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只有一个——设计“蛟龙”号。从2002年“蛟龙”号立项设计开始,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之手。他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

“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叶聪虽然集“蛟龙”号的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于一身,但他首先是从设计师做起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船舶工程是自己的最爱,所以在大学期间,经过一番刻苦攻读,叶聪系统地学习掌握了现代船舶工程学理论。其中,他把自己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动手设计上。当别人在背专业课知识的时候,他在画图设计;当别人在教室上自习的时候,他还在画图设计;当别人周末放松时,他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图书,画图设计。

“我喜欢自己动手设计。”那时叶聪每次看到新船型,心里都会有一种冲动,希望亲自把它设计出来。读大四时,他设计了一条内河船,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设计竟然得到指导老师的高度好评,这条尚未从图纸上“走”下来的船被认为“已经跟实践应用很接近了”。

2001年毕业后,他选择了去船舶理论研究与应用都很强的设在江苏无锡的中船重工七二所工作。

叶聪是幸运的。2002年,当他得知我国开始研制第一艘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并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结构、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于是,在工程启动不久,叶聪就主动请缨参战。

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团队,当时的叶聪只是初出茅庐的牛犊,且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但在叶聪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对项目的初步了解后,他对做船舶的时间线和空间线都特别清楚,他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着手进行潜水器的效果设计。

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叶聪的勤奋努力打动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徐总在图纸上看到了他扎实的功底与潜力。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他因此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感谢总工程师徐芑南先生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的信任和培养。要知道,当时潜器设计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叶聪说。

总布置是潜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来协调和配置,可以说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叶聪不负众望,与团队成员一起近乎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理解,他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他编写、绘制了大量的设计报告和图纸。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艰难环境中,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之手。

叶聪的优点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他对“每一个部件都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

“不把问题解决了,睡觉肯定不踏实。”叶聪深夜加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凌晨3点多,他突然发现设计稿中存在问题,于是立即给副总工打电话,尽管已经做了几天的设计稿快完工了,可是因为这个问题,他还是将前期的工作归零,重新设计,等到新的设计完工,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

总布置设计工作需要与其他各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充分协调,叶聪在设计团队中谦虚谨慎,能够主动诚恳地与人沟通,技术上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参与“蛟龙”号设计、研制的过程中,他也深谙其结构和各部分的性能,为后来成为潜航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千米,仅仅是一个数字;试航员,仅仅是一个岗位;只有海上试验这个大系统灵活熟练的运作才是成功最重要的保证。我们决心在下一次下潜中向它再次发起挑战!”

——叶聪日记摘抄

“三驾马车”的领头雁

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一路伴随载人潜水器成长的叶聪,更是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并迅速成长为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2005年,中美两国开展联合深潜活动,叶聪是中国五人组成员之一。他利用美国的载人潜水器Alvin,完成了两次两千二百米深度的下潜任务。作为参与Alvin工程下潜和驾驶员培训下潜的第一个中国人,其工作获得了美国专家的好评。这是我国首次组团出征载人深潜,也是中美首次联合开展的深潜科考,它为我国进行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媒体评价这次任务与载人航天殊途同归,堪称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科考的一次“淬火”——为培养潜航员和完善工程体系的设计积累经验,也为潜水器管理、实用和维护取得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