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语文之“愿望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语文之“愿望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停留于教师的讲,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转换角色为“导”,课堂上引导学生互研合作,完成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受到高考的影响,囿于刻板的教法窠臼,教师要在矛盾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发展,说、议、学、思的课堂效果将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之下,由愿望变成现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 转换角色 情感体验 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种种模式尝试过不少,历经了很多坎坷,到如今,还未曾沉淀下形成个人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教学随时而动,因而未曾停留脚步,给自己定上一个“套子”。

一、摸索中的语文课堂

1.“百科书”式的课堂。最初的语文教学,我期望在课堂上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因而大大小小的知识都想教,我想,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汲取到一点他能接受的知识。课堂上我滔滔不绝,陶醉在学生誉我为“百科全书”的赞誉之中。

2.紧扣高考的课堂。高三毕业生写信说:课本中所学,高考不考,看来不学语文也罢。这使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是啊,复习了课本所有的字词,考试中只字未有;复习了课本中所有类型的文章,考试中只字不提。难道真是如学生所言?静下心来,细细分类教材,研究高考题,实践三年之后,我自认为找到了把课本和高考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知识与能力并在。

3.交还主体的课堂。新课改的号角吹响,倡导“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主导”。我意识到自己恰恰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根本宗旨。之前的课堂,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情感态度的关注度太低,课堂上教师是“教”,而非“导”。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学习和学生交流,如教学《项链》,首先让学生设想后来会发生什么,再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可能会这样而不大可能会那样,从而引导他们对马蒂尔德性格的理解,当学生由被动的听转而为主动的说的时候,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

4.自主合作的课堂。2010年,应新课标的种种精神指引,学校制定了“学案导学三环节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多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更富有活力,教师的“导”更有效果,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但我还是品尝到其中学生乐学的滋味。

历经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虽然我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但有个疑虑难以释怀:热闹非凡的自主探究课堂在高三年级中骤然降到了冰点,大大小小的考点,做题的技巧,答题的模式又重新出现,之前所有的素质培养在高考面前,变得颓废猥琐。站在十字路口,教师又陷入了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双重考验之中,我该何去何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二、期望中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不要忘了自主的习惯,而习惯来自于在课堂中的活力;不要忘了高考的一切规范要求,而规范要求来自于老师的指导。所以,我期望,语文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导,让学生找寻到学习的乐趣,找寻到收获的喜悦,让学生更自信,课堂更灵动。

1.今后我的课堂,希望是给学生一个支点的课堂。给学生一个支点,希望他们翘起“地球”。课堂上,要教学法,而非单纯的知识,有了学法,才可以举一反三,贯通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期望有一个自主体验的课堂。

以《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为例,这门选修课内容涉及面广,设计上把导与练相结合,很有利于学生广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且对于高考而言,在培养学生解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所以课堂上,我们有必要适度的把握这门课的教授与学习。该课本有“赏析指导”与“赏析示例”等内容,“赏析指导”分位三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远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们可以适当的调整顺序,先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开始,因为这块内容旨在指导诵读,不仅是对诵读节奏的指导,还是在音韵情感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习这块内容,并付诸实践,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细微而短促的入声韵,念来轻细凄清。课堂指导学生从节奏与初读的感受入手,鼓励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评比,在评价中感悟感情。这样感悟式的读,能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自主体验式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位语文教育家曾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进程最强劲的驱动力。诵读式的情感体验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读者的感情植入诗歌,才能体悟诗人的感情。情感教育植入课堂,不仅能形成生动、协调的教学氛围,更能有效地感知语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期望有一个自主思考的课堂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只是被动的感觉,他们很少认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素材的来写文章,为什么一个道理要这样谋篇布局方能出奇制胜。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交给他们一个“法杖”,它可以帮助学生点击文章优美之处,理解其意品味其美。比如学习诗歌,我们可用常说的“意象”和“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如杜牧《山行》从标题入手思考:“山”如何,“行”会怎样。然后结合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联想:“山”是“寒山”,“行”有斜石经,那么必是路途远、气候寒、山径险、天色晚,诗人显然是行色匆匆。到这里,学生才会体会诗人后来对枫叶的爱赏之深。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读诗歌大意,拉近学生于古诗文的时空差距,这无异于给了他们一把初步鉴赏诗歌的钥匙。

2.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希望是给学生别样自由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有个人的辨识与认知能力,课堂上单纯的讲解,是在抹平和剪裁整齐学生各方面的认知,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的自信力与能动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材施教,此词在现代的集体大课堂、学生能力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下,实施起来确有困难,我们需要突破这一瓶颈,找到出路。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和三维目标的教学方向,将为我们指出一条突破瓶颈的出路。首要的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案,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与展示的平台。如学案“自主预习”设问: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此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文本的思路,加上老师的指导我们会简捷的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特征。学案设问:易中天评项羽之死——“项王三尺剑,千古共英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项王之死的理解。此问和高考现代文的探究题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讨论,我们会发现同学眼中的项羽是何等无与伦比的高贵,不只这样,我们还会发现,学生会在文本中找支持其观点的各种依据,课堂在瞬间激情高昂,课堂也在这热烈的讨论中达到了学、思、说、议、甚至是和高考接轨的能力提升的高效率。

学案设计是一种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注意层次性、深刻性及学生的适应性、兴趣性等等,只要我们用心的根据学情来设计,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它,无论是预习环节还是合作探究环节,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会使他们更自信。

3.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希望是高三复习课依然有讨论声的课堂。很多人的课改步伐止于高三。因为高三复习阶段大多以考点为主,学习方式以题海战为主要方式。这些年的高三复习教学告诉我:高三是枯燥乏味的,练习题是如海一般的,但收效是甚微的。很多学生质疑老师:之前答题没套路,分数还不赖,现在答题有套路,但分数却越来越低,这是怎么回事。这一质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高考固然是个指挥棒,它让很多教学模式化,思维方式模式化,问题的回答越来越刻板与格式化,语文应有的灵动、活力、美感缺失了,这不是语文教学的要旨所在。

我期望,到了高三,学生依然能保持自主学习思考的良好风尚,依然会与人交流,会思辨,这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的改革与坚持。

比如复习诗歌鉴赏,可师生合作,回顾以前所积淀的诗歌阅读方法,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读出节奏等等,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在其有自信的基础上帮助阅读高考复习中的各类诗歌,把老师的指导和过去的所学有机结合,课堂上以学生谈感悟为主,老师帮助他们总结方法,这样课堂避免了老师喋喋不休,也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也许这样高三课堂会更有活力,学生会更有收获感,更有自信。

高三复习课有了活力,才不会致使语文复习课落入到教授与题海的窠臼中,回归语文的灵动,不止在高一高二,在高三复习课同样适用并且会高效。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法变迁之后,我渐渐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只是导与学,它还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能力与自信培养的过程。

希望,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声音,充满学生的争论,哪怕面红耳赤;充满学生的反驳,只为追求真理;充满学生的笑声,喜悦他们的收获。不再只是我——教师的课堂,而是他们——学生的天地与平台!这就算是我的“愿望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