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兵法之“形”,到几何之“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兵法之“形”,到几何之“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解题不是作战,但同样需要智慧。“图形”不是“地形”,但几何教学的核心就是对图形的研究,教师作为解题的最高统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具备和将帅一样的英明智慧,高瞻远瞩,指导学生将图形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条件都了然于胸,巧妙地利用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攻克难题,以“形”制胜。笔者在几何教学中,尝试对“图形”的新视角进行挖掘,开启了学《孙子兵法》,悟几何教学中的“形”之路。

辨析“身份”,凸显基本图形

在军事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优势。孙子用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对其进行考察,归纳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类型,并根据这些最基本的地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作战方法,进而制定驻扎、进攻和防御方面的相关措施。

在几何问题中,不同的图形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如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同一图形在不同的图形背景中又发挥着独特的性质。如同样两个角,在等腰三角形中作为“底角”就相等;在同一直角三角形中是两“锐角”就有互余关系;在同圆中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就有相等关系。同样一条直径,在圆中也可以具有不同的身份而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从不同角度关注同一图形,能打开学生思维,获得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

例1 如图一,AB是O的直径, CDAB于E,求证:∠A=∠BCE。

辨“地形之隘”,伴“身份”发挥优势 图形中AB这条直径可谓“图形之隘”,它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单从“直径”的身份,就能发挥“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优势;从“垂直与弦的直径”的身份,就能发挥“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优势。

析“地形之异”,随“身份”巧择战法 从“直线形”的角度观察图形,可以发现∠A与∠BCE位于“母子相似”的基本图形中(如图二),它们是∠B的“余角的身份”,所以解法如下:

证明:AB是O的直径。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A+∠B=90°。

∠BCE+∠B=90°。

∠A=∠BCE(同角的余角相等)。

从“圆形”的角度观察图形,可以发现∠A与∠BCE位于“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中(如图三),∠A与∠BCE是“圆周角的身份”,所以解法如下:

证明:AB是O的直径,CDAB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A=∠BCE(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所以,我们在做几何题时,必须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关注基本图形,特殊条件,考察线段、角在几何图形中所处的位置,辨析其“身份”,才能凸显基本图形,发挥图形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权衡“动静”,定位静态图形

地形千差万别,有高有低,有阴面有阳面,在交战的时候,那些高处朝阳的地方都是易守难攻之处,对交战有利的方面非常多。在考察地形的时候,一定要将其纳入考察重点,争取抢先占领这样一些有利的地形,胜利也许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几何问题中,图形千变万化;而动态型几何问题,它以运动中的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构建成综合题,它能把几何、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集于一身,题型新颖、灵活性强,不少学生感觉动态型几何问题的图形高深莫测,无“利”可“图”。

教师在教学这类题型时,可适当地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部分图形运动的详细过程,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等形成动态联想,引导学生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从“静”中能看到“动”,又从“动”中看到“静”,从而抓住其中的“静势”特性,定位“静态”图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例2 (2014・常州)如图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经过点A(3,0),点B(0,),点P的坐标为(1,0),P与y轴相切于点O.若将P沿x轴向左平移,平移后得到P′(点P的对应点为点P′),当P′与直线l相交时,横坐标为整数的点P′共有( )。

(A)1个 (B) 2个

(C)3个 (D)4个

解决动点问题,首先要考察谁在动,谁没在动,明确动点的运动方向,然后通过权衡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

在动态图形中寻求特殊位置之“静” 本题中点A与点B不动,直线l也不动,P在动,P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变化,但P沿x轴向左平移的运动过程中,经历了相离、相切、相交、再相交、相切、相离的全过程,可以找到由“动”到“静”的瞬间,那就是P′与直线l两次相切的情况。所以只要画出两次相切时的静态图形,此题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再重点考察相切时P′的圆心点P′的坐标,就能解决此题。

解法一:如图五所示。

点P的坐标为(1,0),P与y轴相切于点O。

P的半径是1。

若P与AB相切时,有d=r,设切点为D,由点A(3,0),点B(0,)。

OA=3,OB=,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

∠BAO=30°。

P′DAB,P′D=1,又因为∠DA P′=30°。

AP′=2。

根据图形的对称性,所以点P′的坐标为(1,0)或(5,0)。

所以当P′与直线l相交时,横坐标为整数的点的横坐标可以是2,3,4共三个。故选:C。

在动态图形中寻求数量关系之“静” 本题中P是动圆,直线l是定直线,但不管P运动在x轴的哪个位置,也不管它与直线l位置关系的变化,圆心距DP′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静态的数量关系,即,这是“静势”特征,我们只要抢占有利的静态条件,利用图形线段之间的关系,用参数表示出DP′,再利用“相交”满足的静态条件:d

解法二:如图六所示。

由题知(同上解法可知):P的半径r=1,∠BAO=30°。

设点P′的坐标为(m,0),则圆心距

当点P′在点A右侧时,由d

当点P′在点A左侧时,由d-5;

-5

所以当P′与直线l相交时,横坐标为整数的点的横坐标可以是2,3,4共三个。故选:C。

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形”,并且能够借“地之助”去求“兵之利”,完全可以迁移到几何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已知、解读信息,对几何图形全方位审视、多角度联想,让学生开拓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就能把握关键图形,巧借“形之助”去求“题之利”,就能驾驭复杂的图形,出奇制胜。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借助孙子文化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