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唯有亲身经历方能领悟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唯有亲身经历方能领悟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思想既是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数学基本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朦胧到明晰、从理解到应用,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唯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关键词】经历 思想 推理 抽象 模型

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的是数学推理、数学抽象以及数学模型的思想。面对“既是数学之‘冠’,又是数学之‘根’”,“既有隐形之能,又具显性之神”的数学思想,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行动者的勇气,更需要思想者的睿智。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谈谈笔者的感悟。

一、丰富感知,领悟推理思想

说起推理,许多人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性,认为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就是加强逻辑证明能力的训练,其实不然。课标提出,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学段应着重“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在此过程中感悟推理的思想。

【案例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创设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原始部落结绳计数的情境,这个部落一共获得了124只猎物,请在“计数器”上画珠子表示。

教师设疑:部落里又逮到了1只猎物,他们想把这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用来招待客人,那剩下的一份在绳子上又该怎么表示呢?

小组讨论后展示设计作品,并请原创者交流。主要有三种观点:(1)一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用来招待客人,那剩下的一份不能画得和“1只”一样长,应该短一点。(2)因为不满一只,所以要作个记号,把它和前面的“124”隔开,这样看得清楚一些。教师顺势追问:这一份画在这根绳子的左边还是右边呢?学生表示画在右边,这样数位越往右,表示的数就越小。

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一份。作品一:在“个位”的右边添加一竖线,画一颗珠子表示;作品二:在“个位”的右边画一个圆点,再添加一竖线,画一颗珠子表示;作品三:在“个位”的右边画一个圆点,再添加一竖线,画一颗珠子表示,并在该竖线下面标注“十分位”。

教师追问:为什么把这个数位叫做“十分位”?学生回答是妈妈教的。教师在肯定的同时,提问为什么称为“十分位”?

同桌交流后分享:因为它表示把一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所以叫“十分位”。在上面画一颗珠子就表示1份,是十分之一;画两颗珠子就表示2份,是十分之二。随后学生在“计数器”下写出这个数并自学书本,了解小数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小数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十进制计数法扩展完善的需要,二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上述片段中,教师善于对素材进行加工,学生“从头想起”,由整数数位猜想小数数位,不知不觉中用归纳推理引申出“十分位”的概念。

二、逐层推进,领悟抽象思想

抽象是一个去生活化、去情境化的过程,就是把生活中与数量、图形有关的东西抽象成概念,并用符号表达。既要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材料。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出示书本主题图,学生交流从“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中获得的信息。讨论得出:通过观察统计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个时刻的气温。除了制作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同样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出示条形统计图,学生比较两者,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交流从该图上获得的信息。

教师设疑:最高气温是24℃,除了看数字,还有什么办法?学生认为可以看直条的高度。教师建议大家用手势比划每个时刻的气温,然后追问:大家在比划的过程中看的是每一根直条的哪一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每一根直条的最高部分。

讨论一:既然我们看的是每一根直条的最高部分,那索性将直条隐去,只留一条代表它最高部分的小短横,这时我们还能看出每一时刻的温度吗?出示用小短横代替直条的图。讨论二:继续简化,将小短横缩小为一个点,还能看出每一时刻的温度吗?出示用点代替小短横的图。随后全体学生再次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多媒体适时出现学生描述的折线变化路径。教师介绍折线统计图,学生交流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的信息。

本片段中,教师并未急于引入正规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而是巧妙地将条形统计图作为“引子”,由“面”抽象出“线”,由“线”抽象出“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动手比划气温的变化也是匠心独运,手过虽无痕,但心中已留痕!

三、化繁为简,领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此次修订课标新增的核心概念,学生对模型思想的感悟通常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的过程。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

多媒体出示天平,学生说说天平的用途。在天平的左边放入两瓶牛奶,天平倾斜;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00克砝码,天平保持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学生说一说这一组相等的关系,即:2瓶牛奶的质量=200克。

出示生活中具有相等关系的五幅图,思考每一幅图中存在怎样的相等关系?图片一:一盒鲜莓派138克(23克×6枚);图片二:台秤上四块月饼共重380克;图片三:小红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8厘米;图片四:从A地到B地,甲车每小时行100千米,4小时到达,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到达;图片五:一支钢笔35元,是圆珠笔价格的5倍。

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教学卡片:6枚鲜莓派的质量=138克,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去年的身高+8厘米=152厘米,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圆珠笔单价的5倍=钢笔的单价。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把这些相等的关系用数学的式子来表示。比如,2瓶牛奶的质量怎样表示?“100”告诉我们了吗?没有告诉,那怎么表示呢?为什么想到用“x”表示?那鲜莓派呢?此处学生产生分歧,辩论后达成共识:每个鲜莓派的质量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是23×6=138。学生依次交流余下的几个算式:4x=380,x+8=155,100×4=80×5,5x=35,分别说一说x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交流6个式子的共同点,得出等式的概念。继续提问:同为等式,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得出不含x的等式表示的是已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而含x的等式表示的是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本片段中,学生从相等关系的视角研究生活现象,在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建立方程模型。这种在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整体认知,很大程度上将会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的转变,那就是“对于数量关系的关注”要优于“对于计算结果”的关注。

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数学基本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从朦胧到明晰,从理解到应用,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唯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深刻“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