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师的个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师的个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翻译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少年时即成名,16岁时已博得“南国诗人”美誉;17岁时被沈雁冰、郑振铎邀请加入了著名的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后来去法国留学,用漂亮的法文在欧洲著名杂志《欧罗巴》和《欧洲评论》上发表诗歌和论文,得到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欣赏,并与当时的诗歌大师保罗·瓦雷里过从甚密。梁用法文翻译的《陶潜诗选》,由保罗·瓦雷里亲自作序。28岁时,梁氏从法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法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后又陆续在南开、复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和从事著译工作。

也许是因为少年得意和性格使然,梁宗岱在文人中向来以喜欢争辩、自负好胜而闻名。最有名的轶事是他与另一位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的“大打出手”。那是在1935年,梁与罗在北京一见面,便就新诗的节律问题发生了互不相让的争辩。到最后,两位西装革履、而且都已大名鼎鼎的外国文学教授,争着争着竟然开始了肢体动作。“他把我紧紧地按倒在地上,我又翻过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多年后罗回忆说。

但两个人却保持着终身不渝的挚友之情。20世纪80年代时,梁拖着病体,艰难地翻译出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上卷,身在北京的罗,亲自为他奔走联系出版事宜。梁在诗歌创作和翻译上从来自负得不得了,但他这时竟然能够虚心听取罗的意见。他晚年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我提过一些修改意见,他都接受了,出乎我的意料。”罗回忆说。

梁宗岱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的一个学生,也亲眼看见过,梁与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不休,而终于发展到“君子动口也动手”的地步:两个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中,然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等到两人水淋淋地爬了起来,彼此看着对方的狼狈相,不禁又一齐放声大笑起来……两位性情君子放浪形骸的情景,令站在一旁讶然观看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终生难忘。

文人君子动口也“动手”,还有更著名的一例,就是国学大师熊十力。熊十力在与哲学家梁漱溟尚未谋面的时候,曾先通过书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两个人见了面。不用说,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并无结果。争论结束后,好斗且好胜的熊十力觉得并没解气,竟趁梁漱溟转身告别的时候,跑上前去报以老拳,口中连骂“笨蛋”方才罢休。熊的争强好胜的性格,由此可见。

熊是湖北黄冈人,与当时的另一位新文学家、北大名教授废名(冯文炳)是同乡。1948年夏天,两人都住在北京沙滩的北大公寓里,门对门而居。当时,熊已写出《新唯识论》,其中批评了佛教,而废名却是信仰佛教的,两人常常因此而辩论不已,每次两人的声音都越辩越高,互不相让,完全不顾“有理不在声高”的雅训。经常,院子里的同事一听到他俩的声音,就知道这两个湖北佬又“开战”了。有一次,大家听到他俩又在争辩,可是,争着争着,竟然万籁俱寂,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大家都感到好奇,忙到后院去看个究竟。原来,这两位同乡的博学君子竟然扭打到了一处,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彼此僵持着,使对方都发不出声音了。当时有人谓之“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段轶事,在当时和后来的许多北大同人笔下都出现过,有的版本还说两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打成了一团,熊十力终于不敌废名,旧学者打不过新文人,最后被废名叉出了门外,却仍然“边逃边骂”。不过,两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当然,新一番争论又会重新开始。张中行先生在他的书中说过,“这动手的武剧,我没有看见,可是有一次听到他们的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是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先生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

两位博学大儒既执著于维护自己的学术见解,又不失为纯真和狂放的性情君子风采,由此可见一斑。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