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前聋童游戏活动的开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前聋童游戏活动的开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在学前聋童中开展游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适当指导,根据学前聋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安排游戏活动,重视集体游戏活动的开展,注意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学前聋童的各种感官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 游戏 学前聋童 重要作用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在促进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学前教育相当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对于聋童来说,游戏更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一、游戏在促进学前聋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各学派对游戏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大家都承认:游戏是儿童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它不需要承担社会义务。游戏的这种特点适合儿童(其中当然包括聋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可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学前聋童的发展。

1.促进学前聋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参与游戏必然要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身体运动,通过游戏学前聋童的运动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如折纸、搭积木、拼图等游戏可以促进学前聋童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跳绳、攀爬、球类等游戏可以增强学前聋童的运动能力。游戏本身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让学前聋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所以他们在进行游戏时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坚持性,从而有效地达到预期的锻炼目的。

2.促进学前聋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聋童的认知能力处于从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时期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思维过程明显需要依靠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同时,针对聋人思维特点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听觉障碍的影响,聋人的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而在做游戏时,学前聋童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做中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已有的图式,在将形象内化的同时逐渐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折纸游戏初期,幼儿需要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在折过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幼儿会逐渐熟悉折纸的基本折法,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有一些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的学前聋童就可以对照用彩色照片显示折纸过程的折纸书,自己进行简单的折纸活动,不久他们还会对照更为抽象的绘图折纸书折出简单的作品。从模仿教师的动作到模仿实物照片再到模仿抽象的绘图,这个过程体现了学前聋童将形象逐渐内化,并对表象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可见,游戏是促进学前聋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3.促进学前聋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发展。交往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学前聋童本身固有的听力障碍及由此导致的语言发展滞后阻碍了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另外,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在入学之前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这些因素致使学前聋童的交往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当学前聋童有机会参与集体生活时,他们之间常会发生矛盾,由于缺少表达自己情绪的有效途径,其中的一些聋儿在发生冲突时往往对伙伴进行身体攻击,表现出很强的攻击;另一些则很少参与其他幼儿的活动,在集体中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表现出退缩行为。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学前聋童的交往能力,改进幼儿的行为方式。因为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只有每个参与者遵循游戏规则时,整个活动才能进行下去。这要求学前聋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向他人妥协,以便与其他小朋友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合作性游戏中,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并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学前聋童必须学会分配角色、遵循规则,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通过此类游戏,学前聋童会逐渐形成克制自己、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并在最初的摩擦和冲突之后学会与他人协商的技巧,从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前聋童开展游戏活动

教师要有效开展游戏活动,根据学前聋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做合理的安排。

1.适当指导。因为缺少与同龄小伙伴的交往经验,大多数学前聋童所进行的游戏种类相当有限,所以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根据学前聋童主要通过视觉途径获得信息且不熟悉手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需要伴以大量的示范动作,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学前聋童了解游戏规则。教师的指导为学前聋童更新游戏奠定了基础,同时创造了宽松平等的环境,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益。不过教师对游戏的指导要适当,即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学前聋童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前聋童掌握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后,教师要缩小指导的范围和减少指导的次数,逐渐由学前聋童自己选择、组织游戏活动,给他们充足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在游戏中真正体会到快乐,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的作用是维持必要的秩序,同时对学前聋童的游戏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并适时适度地提出建议,促使游戏的生成和更新。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往往忘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对儿童的游戏活动干预过多,从游戏的具体内容、游戏的方式到游戏的顺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安排。这种做法抑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游戏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2.根据学前聋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安排游戏活动。游戏的生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的自身体验,所以教师在安排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前聋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事实上,学前聋童与同龄的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使某些游戏特别是语言类游戏在学前聋童中推广和开展时需要经过精心改编。如果教师在安排游戏时忽视了学前聋童的特点,就会产生问题。例如,普通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为了避免自己被捉到,都尽量灵活地躲闪着那位捉人的儿童。当这个游戏运用到学前聋童身上时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每一个人都围在“捉人者”的身边,争着让捉人的儿童捉到自己,以便在下一轮游戏时做“捉人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普通的幼儿在眼睛被蒙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听觉来寻找其他儿童,所以被追捕的儿童为了防止自己被捉住会尽量屏住呼吸,这样一来在游戏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游戏之中。而对于学前聋童来说,因为听力损伤严重,他们在眼睛被蒙住的情况下很难完成捉人的任务,其他的游戏参与者没有被捉到的“危险”,变得无所事事,体会不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所以每一个学前聋童都争当“捉人者”。因此,教师在安排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前聋童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游戏或根据聋童的情况对游戏规则做一定的修改。

3.重视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活动。聋童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前聋童的集体生活能力,为他们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集体游戏要求参与者必须遵循或简或繁的游戏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儿童自控、与他人合作等多种能力,是培养学前聋童集体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集体游戏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学前聋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年纪较小或刚参加集体生活的学前聋童要安排规则简单、等待时间短的游戏,如跳绳、拍球等以个人为单位的竞赛活动。这时候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性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在学前聋童自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教师要鼓励学前聋童进行规则较复杂、合作性更强的规则游戏,如“掷沙包”游戏。

4.注意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学前聋童的各种感官。人类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聋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听觉系统受到了损害,但其他感觉器官是完好的。对聋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提高健全器官的敏感度,并形成充分利用健全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习惯,增加学前聋童接受的信息量,从而达到缺陷补偿的效用。游戏是训练学前聋童感觉器官的有效途径,在安排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前聋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提高综合利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如进行“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前聋童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水果。

在学前聋童中开展游戏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这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杨丽珠等.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5]黄人颂等.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秦元东.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1,2.

本研究获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