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院辅导员培养大学生的四加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院辅导员培养大学生的四加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才质量事关学校教育成败,人才培养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应该以学生为本,从不同角度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高校辅导员应从关注学生精神需要、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和引导、建立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团队辐射等几个贯穿整个大学生培养阶段始终的方面着手,开展学生培养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培养;模式;辅导员视角

人才质量事关学校教育成败,人才培养问题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以学生为本,探索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把握特点+‘三分’指导+形成合力+团队辐射”的模式,从关注学生精神需要、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和引导、建立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团队辐射等几个贯穿整个大学生培养阶段始终的方面着手,开展学生培养工作。

一、把握特点:关注大学生现实需要

以生为本的大学生培养模式,需要从关注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入手,结合院校实际,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在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引导并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与矛盾性等特点:

1.阶段性

大学生需要的阶段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不同的学习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需要,且这种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在进行调整和改变。

2.层次性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到社交和尊重需要,再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逐渐升级。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并判断自身需要的层次性,然后集中优势力量,集聚优势资源,培养高层次需要;同时,在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精神动力的提升。

3.多样性

由于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很不一致。辅导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关注和了解其多样性需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关注具体的群体和个人,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目标。

4.矛盾性

大学生需要存在如理想与现实、情感冲突、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社会实践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冲突就是一种成长”,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矛盾,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追求精神需要。

因此,辅导员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际调研,系统关注和掌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并借助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努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发展。

二、“三分”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分’指导指的是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指导。

1.分阶段指导

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目标不尽相同,要结合学大生出国考研找工作等自身发展目标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2.分层次指导

即根据大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进行指导,促进其自我需要的不断满足和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3.分类别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学生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军训方阵学员、党团干部、科研实践团队、勤工俭学、创业团队等等。不同类别的学生,要克服的困难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不一样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帮助不同类别的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开展“三分”指导应遵循以下规律和原则:

1.安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的原则

这是一个硬指标。学生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是不容出现工作失误的,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会让辅导员工作陷入被动。实现‘三分’指导就是为了顺利实现学校安全稳定和育人目标的这一基本目标。

2.按照学生设定的总目标来提供服务,是“三分”指导实施的前提

总目标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始终的,体现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好职业规划,设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总目标(如考研出国找工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子目标和具体举措。

3.“三分”指导原则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辅导员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协调各种矛盾,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为中心,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从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度和满意度方面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为达到学生的合理目标而不懈努力。

此外,辅导员还应注意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学科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其培养特点和模式也不一样;二是不同的学生受各种因素制约,表现出来的现实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把握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艰难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具体表现,捕捉其思想变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一是‘三分’指导要系统科学,整体推进,贯彻始终;二是‘三分’指导要选准时机,在实施前要营造氛围;三是‘三分’指导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具体的内容和步骤以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形成合力: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般而言,社会支持分为物质支持、情感支持、陪伴支持、信息支持四个部分。受性格、性别、家庭、年级、专业和身份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支持需求也有所不同。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1.02%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而4.58%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可见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数并不多[1]。因此,针对大学生多样性社会需要,构建符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社会支持,形成有效满足自身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而形成教育合力,意义非常重大。

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同学)、团体、组织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条渠道[2],如图1所示:

笔者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建构的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一是“外部社会”支持体系。之所以称“外部社会”,特指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组织和个人形成的支持和帮助体系,主要是政府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的各种支持。二是家庭支持体系,主要是家庭成员和亲人、恋人等提供的支持。三是学校支持体系,主要以学校奖勤补助贷为中心的经济支持体系,以院系为中心的老师、同学等形成的情感和信息支持体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困难后,最容易获得的就是来自于学校的各种支持。

具体操作时,一是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谋求更多智力和物质支持。例如积极争取政府提供的资源份额和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合理利用和发挥校(系)友资源的作用,争取社会公益团体和热心人士资源的进入,利用自身条件开发新的社会资源等。二是要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家长项目,为学生发展争取更大外部支持。比如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起来的父母项目,不少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一是开展科学调查,分析父母希望了解大学及子女在校学习的相关需要;二是开展各种父母活动项目如家庭开放日、家长学校、父母入住学校活动以及成立父母委员会,派发简报和赠送家长手册等等。三是要将学院“官方”引导和学生“民间”互助结合起来。一是引进专门人才测评与职业规划专家或软件,通过测评和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为其学业规划提供方向;二是开展朋辈教育。学院搭台建立各年级“学生服务超市”,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三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导师项目,进课程建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是服务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良性优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参与